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问答题1. 元杂剧艺术体制特征:杂居风行于大江南北,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为正末、小末;旦分为贴旦、搽旦、小旦。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剧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剧本的唱词,更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可以说,唱词往往都是诗,这一点构成了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

演员则要善于说白、歌唱,也要掌握武打乃至杂耍的技术。

故元代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

2.杂剧和南戏的区别是什么: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

杂剧的曲调是北方民间歌曲、少数名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至于杂剧和南戏在音乐上的区别,其根源是由于地域文化特色,语言方言区别而形成的。

王骥德说“南北二曲,譬如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

”王世贞则谓“北字少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

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

”《曲藻》3.元散曲的特点是什么:P292~P293 (第三卷)4.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俗不脱雅,雅不脱俗。

一、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二、善于设置悬念。

他的剧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解决悬疑的方式,往往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党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四、关汉卿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

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辞,会随着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五、剧作中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特色,博彩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形成了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5.简述元曲四大家的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6.《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首先,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

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其次,体制上有突破。

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

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再次,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再次,优美地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

作者精心安排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

如“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口语为主,适当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本色而富有文彩,雅俗兼具、浓富诗意的语言风格,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层次的感情,起了极好的作用。

7.《琵琶记》的主要内容和戏曲冲突时什么:内容: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

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

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

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戏剧冲突:P283(第三卷)8.杨维桢“铁崖体”:元代文学的一种诗歌流派,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桢的乐府诗。

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例如《鸿门会》。

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诡异晦涩。

9.《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什么:“拥刘反曹”。

因为:一、“拥刘反曹”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反映,更是人民进步的历史要求和选择。

二、“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曹、刘道德观念和政治品质上。

三、“拥刘反曹”是作者自身生活观念思想倾向的表现,反映了“歌颂忠义英雄,向往国家统一”的主题思想。

10.《水浒传》的艺术特色:现实浪漫:在塑造人物时,作者既植根於现实,又把自己的爱憎感情熔铸在人物身上,如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夸张的描写,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引人入胜:《水浒》的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腾挪跌宕,引人入胜。

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场面,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

而每一组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发展史,如「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对比手法:在塑造人物时,作者亦多用对比手法。

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何九叔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处处预留退步,表现其世故机变而怯懦的性格;郓哥则好管闲事,反映其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态度。

明快简练:《水浒》的语言,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故其语言特色,明快、洗练。

如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既通俗,又生动。

《水浒》的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如写鲁智深打店小二时,「鲁达大怒,扎开五指,去那店小二脸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还不足表现鲁达之愤怒,而用了一个[开]字,表现出其神韵。

11.《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

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

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

”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

《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

它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12.《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13.“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什么: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14.“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是什么: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15.唐宋派的文学主张是什么: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创作上主张文以明道,唐宋文风。

16.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什么:①反对抄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17.“临川四梦”包括哪些剧作: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18.徐渭《南词叙录》内容是什么:全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南戏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南戏的声律、南戏的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等,最后附以戏文目录。

二是比较概括而准确地缕述了南戏从宋代到明初的演化迹象。

在《南词叙录》中,作者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南戏的特色。

另外,《南同叙录》在南戏的宫调音律问题上的沦述,以及对南戏作品的评价也都颇有价值。

《南词叙录》全面地论述了南戏这一艺术门类,在宋元明清四代,是唯一的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其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19.《聊斋志异》的创作特点是什么: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六朝志怪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荒诞无稽,情节简略、单调,艺术粗糙平板;《聊斋》虽然也写花妖狐魅的怪异题材,但为的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内心“孤愤”,在内容的深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