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知识点

古代文学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2、文体发展的不平衡3、朝代的不平衡4、地域的不平衡其次,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的互动作用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4、文与道的离合。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二、先秦文学的轨迹:1、先秦文学创作的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先秦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3、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特别是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夏商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山水诗及其发展:《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

后世山水诗歌的选本,一般都将这首诗作为开篇之作。

山水诗的日渐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诗人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在推进山水诗的发展中,南朝齐诗人谢脁,起到了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

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唐以前的山水诗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山水作为诗歌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到山水描写中多少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到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第一首山水诗的产生,再到对山水穷貌尽形的刻意描摹,到景色和情致的初步交融。

经过这一千余年的孕育,到了唐代,山水诗才步入了全面繁荣的崭新天地。

山水诗的文学价值: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

三、秦汉文学概况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一、秦代文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秦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实行了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人。

李斯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散文家,其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二、汉代文学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

汉代文学,上承先秦,下开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等。

其中,司马迁《史记》中的传记散文和诗歌中的乐府民歌,代表着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汉赋(散体大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

它是在宋玉赋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汉赋体现了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政治意义。

在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是汉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政论、记事、抒情议理和史传等几种类型。

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且成就最高。

贾谊和晁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思想性和文采都逊于西汉,以王符、崔寔、仲长统等为代表。

记事和抒情议理散文,在汉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作家、作品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史传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巨著。

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又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佼佼者,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在我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与南北朝《木兰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也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也开始兴起,并取得了较大成就。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开始走向成熟阶段,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汉乐府民歌一、“乐府”的内涵“乐府”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一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学界称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三个高峰。

二、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其思想内容有以下几点: 1、反映了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 2、喊出了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孔雀东南飞》3、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来的深重灾难4、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其叙事性,它标志着叙事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4、汉乐府民歌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又逐渐趋于五言。

一般说来,西汉乐府民歌多杂言,东汉则多五言。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概况一、文学特征:1、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 2、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隐逸 3、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4、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5、大量出现文学家6、创作形式异彩纷呈7、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兴盛及文学的自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定义明确出现。

三、弊端: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

利:各民族空前融合,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文化得到空前交流,对人们的思想带来很大影响。

四、唐代文学概况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况:(1)唐代文学的风貌:繁荣化,各种文体全面发展。

(2)诗人众多、作品云集、流派众多,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3)小说成熟于唐代,标志《唐传奇》的出现,白话文小说。

二、唐代诗歌的情况:1、初唐时期: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是从南朝形式主义诗风到唐代诗歌的过渡时期。

影响较大的诗人是被后世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诗坛上另外一位重要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第一次提出“复古”、“汉魏风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2、盛唐时期: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

除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外,还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王维,后人称他为“诗佛”,与李白杜甫并称。

边塞诗派,因为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故又称高岑诗派。

岑参是盛唐诗人中写边塞诗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

3、中唐时期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

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但创作成就都不是很高。

贞元以后出现了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诗人,把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

4、晚唐时期这一时期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

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

李商隐的爱情诗、杜牧的抒情诗和写景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宋代文学概况宋词可以说是“一代之文学”的标志,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柳永,中国宋词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人物。

(1)扩大了词的容量,长篇慢调代替小令。

(2)内容上以前是男女之情,语典雅、贵族感强,柳永则用清新、俚俗的语言写市井风情。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讲究铺叙,多用白描手法。

苏轼,宋词发展史上第二次里程碑式人物,至苏轼再变。

打破了词体的题材内容的局限,拓新了词的意境(1)以诗为词,词本用记男女之情,诗记家国大事)(2)开创了“豪放派”独立诗的另一种文体。

表现:婉约词写得最好。

周邦彦:注重音律、法度,南宋后期,“格律词派”的先导。

李清照:此期词坛成就最高、卓然自立的是女词人李清照,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的独立地位。

其词化俗为雅,清婉疏淡,语言功力深湛,既自然清新又精美雅洁,号称“易安体”,与秦观等一起被推为“当行本色”的婉约正宗。

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等。

秦观词一向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正宗。

周邦彦被推崇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是后来格律词派之先导。

南宋中期,主要词人有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

辛弃疾横世杰出,奏响了爱国词的最强音,凭其独创的“稼轩体”在两宋词坛“屹然另立一宗”。

姜夔的词上承周邦彦的精工,下开吴文英、张炎的风雅,被奉为雅词的典范。

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两大流派。

一派是受辛弃疾的影响,属于辛弃疾的“稼轩体”词派,主要词人有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他们继承苏、辛词风,词作感时伤世,情调沉痛悲郁,词风豪迈粗犷。

另一派受姜夔的影响,属于姜夔的格律词派,重要词家有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他们继承了姜夔词的风格,重视格律技巧,词作凄凉哀怨,格调空灵低婉。

总的看来,这两派词人的通病是,因袭过多而创新不足,他们作为两宋词史的终结者,为宋词写下了重要的最后一页。

宋诗的发展也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北宋初期,主要是中晚唐诗风余韵的沿袭,大致可归为三体。

一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又称香山体,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成就最高。

二是师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主要诗人有林逋、潘阆、寇准等,其中林逋诗名最高。

三是此期诗坛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派----西昆体,又称昆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西昆体诗人在艺术上推崇李商隐,西昆体对仗工稳,用典精巧,词采典丽,雍容华贵,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精神。

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展开和深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家巨擘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宋调已趋于成熟并基本定型。

此期诗坛,较早的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梅尧臣为宋诗开山之祖;苏舜钦开启宋调风气之先,二人被合称为“苏梅”;欧阳修的诗,开启了宋代诗的新风。

他们三人,在诗歌创作上,为宋诗开辟了与唐诗迥然相异的新天地。

比他们稍后的著名诗人有王安石、苏轼等。

苏轼的诗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准。

北宋后期,主要诗人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和陈师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