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4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15版)
4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15版)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 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 “夙夜在公”
《书经· 周官》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贾谊《治安策》: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 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 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诚信: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 的品格。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
渊》)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家 :‚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 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追求理想人格需要‚明智‛。 明辨是非 好的品德需要明智好学来扶助。 知人、自知
方法与境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 中庸 》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
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列宁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 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 夏明翰在《就义诗》中写下“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了积 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则表现出了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 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 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 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 的民族特色。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2012年2月10日,重庆綦江雷神店至东溪瓦窑沟大桥 1073KM处,一辆大货车上货物散落一地,遭附近村民哄抢
2012年9月5日上午10时许,连霍高速 公路兰州天一山庄附近发生一起交通 事故,一辆拉运葡萄的大货车在急转 弯处侧翻。事发后,闻讯赶来的当地 村民开着汽车、骑着摩托车、自行车 前来哄抢葡萄。货车司机欲哭无泪, 保守估计此次事故损失30万元。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 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 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 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社会关系的日渐发 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 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 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因此说,社会关系的 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 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 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 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 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 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它四只 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 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 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 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 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1.“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 然 力量的规定
西汉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道之大原出于 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 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 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 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 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
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 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
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
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 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
绝对命令。
3.情感欲望论 :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 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 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 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 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英国思想家亚当· 斯密、大卫· 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 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1)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利益的 对抗性,导致道德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 (2)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 意识,它的形成、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 产关系的性质。
道德的本质可概括为三个层次: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民无信不立‛。
《论语 颜渊 》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 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 无义。人有气、有生、有 知、亦且有义,最为天下 贵也。‛ 《荀子· 非相篇》
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 * * * * * * * * *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2.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 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 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
毛主席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民族 智慧的精华融为一体。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了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
3.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优良道德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中有文, 文以载道.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论语·阳货》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 益道德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Biblioteka 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
否定、盲目排外 ,在批判的基 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
值得借鉴的西方道德传统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仪 经济伦理中的合理成分 人道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
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 理学认为,合群性本能—— 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动物 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 种群有一种互助的精神。道 德起源就起源于动物的这种 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 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 有道德感。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 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 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 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 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 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 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 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 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猴子 海K了一顿。
教学内容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 当代价值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 本精神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明内含了: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道德的认 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 社会现实特别 是反映社会经 济关系的功效 与能力。p92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 方式,指导和纠正人 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 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 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 节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 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
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
形成的优良道德。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
开放兼容、厚德载物的品格; 与时俱进、人文日新的追求。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 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 水必有源,而后不绝; 木必有本,而后向荣。
世界各国现代化无不遵循这样一个基 本的规律。
2.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 结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
以上观点的缺陷: 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 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第二,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