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痤疮.pdf
本病的病因为肺气不清, 外受风 热;或为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 胃热上蒸;亦可为月经不调,瘀滞 化热等。
2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本病多见于 15-30 岁的青年男 女。
中医认为痤疮是内热炽盛, 外受 风邪所致, 但有肺热、 血热、肝热、 阴虚内热之分。 脓疱等皮损属于风 热、毒热所致。囊肿性痤疮聚合性 痤疮等炎性症状不明显,慢性过 程,为寒疮寒疡之症。又如瘢痕性 痤疮可因气滞血瘀所致。
中医辨证治痤疮
疾病名称(英 文)
acne
拚音
CUOCHUANG
别名
青年痤疮,中医:肺风粉刺,粉 疵,面疱,酒刺,
西医疾病分类 代码
皮肤科疾疮 (acne)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 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有黑头、丘疹、 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疤痕等 多种损害,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 常见的有寻常痤疮和聚合性痤疮。 本病又称青年痤疮, 多发生于青春 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 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1. 皮脂腺肥大, 毛囊漏斗部及皮 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 毛囊扩 大,于毛囊口处形成黑头,黑头由 角质细胞和皮脂组成。 2. 毛囊周 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形成炎性丘疹。 黑头阻塞引起的毛 囊内外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黑
3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头或脓疱穿破毛囊壁进入真皮, 可 引起异物肉芽性反应,而形成结 节。结节继发感染,形成脓肿。长 期炎性反应可使毛囊和皮脂腺遭 到破坏发生纤维化, 而形成疤痕的 病理变化。
寻常痤疮诊断标准 : (一 ) 本病常见于青年男女,多在 青春期开始发生。 (二 ) 痤疮以面、上胸、背部等处 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 症状。 1. 粉刺:初起为粟粒或针孔大小丘 疹,呈与毛囊口一致的圆锥状,毛 囊口有栓塞,头黑体白的半透明 状,挤压时可出。 2. 丘疹:皮脂腺口完全闭塞,形成
8
(2) 脓疮性痤疮:皮损以脓疮,炎 性丘疹为主。 脓疮多发生于丘疹顶 端,破溃后可流出粘稠的脓液。 (3) 囊肿性痤疮: 形成多数大小不 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化脓感 染,破溃流脓,形成窦道及疤痕。 (4) 结节性痤疮; 脓疱性痤疮炎症 部位较深,形成厚壁的结节,呈淡 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深浅不 一。位置较深的可有明显的隆起, 呈半球形或圆椎形。若长期存在, 有的逐渐吸收, 有的化脓破溃形成 疤痕。 (5) 萎缩性痤疮: 丘疹或脓疱性损 害破坏腺体而引起小的凹坑状萎 缩性疤痕。 (6) 聚合性痤疮:损害多形,有很 多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脓 肿及窦道、疤痕(萎缩或增生性疤 痕) 集簇发生,迁延不愈。 (7) 恶病质性痤疮: 损害为针头至 蚕豆大的暗红色或紫红色丘疹、 脓
临床表现 1. 症状 (1) 初起损害多为粉刺, 可分为黑 头粉刺和白头粉刺, 黑头粉刺亦称 为开放性粉刺, 为明显扩大毛孔中 的小黑点,略高于皮面,是阻塞于 毛囊口部的脂栓,其上端的黑点, 系表皮排出的黑色素所致。 加以挤 压,可见有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 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 白头粉刺 亦称封闭性粉刺, 为皮肤色或略红 色小丘疹,约针尖至针头大小,毛 囊开口不明显或较狭窄,无黑头,
7
不易挤出脂栓, 较易引起毛囊周围 炎症。皮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破 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或小凹状疤痕。少数严重者,除黑 头粉刺、丘疹、脓疱外,尚可见蚕 豆至甲盖大的炎性结节或囊肿。 囊 肿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 成窦道和疤痕。 各种损害大小深浅 不一,往往以其中一、二种损害为 主。 (2) 皮疹主要发生于颜面, 尤其是 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背 部、肩部皮脂腺丰富区,偶尔也发 生在其它部位。分布对称,颜面中 央尤其鼻部及眼眶周围常不受侵 犯。 2. 体征: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若 炎症明显时可出现疼痛及触痛。 3. 临床分型 (1) 丘疹性痤疮: 皮损以炎性丘疹 为主, 丘疹中央可有一个黑头粉刺 或是顶端未变黑色的脂栓。
5
西医诊断依据
丘疹,中央有黑头粉刺,可形成炎 症性或非炎症性的丘疹。 3. 脓疱:在丘疹的基础上感染,发 生在丘疹顶部有脓疱, 破溃后流出 粘稠黄脓。 4. 囊肿:皮损周围形成大小不等的 皮脂腺囊肿,正常皮色或暗红色, 按压时有波动感,顶端可有黑头, 挤压时可有血性或胶状分泌物排 出。 5. 结节:炎症较深时,脓疱之壁加 厚,形成淡红或紫红的结节,或隆 起呈半球或圆锥形,可长久存在, 亦能逐渐吸收, 亦有溃脓结疤或成 窦道者。 以上诸种皮损,可数种同时存在, 亦能互相转化, 多数病者伴有皮脂 溢出。多数病者无自觉症状,若炎 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及触痛。
根据病患的皮疹表现, 舌苔及脉 象各家分型多不相同,大致可分 为: 1. 肺热血热 颜面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 色 淡红或呈肤色,称白粉刺,有的其 顶端呈黑色,称黑头粉刺,舌苔薄 黄,脉数。 2. 脾胃积热 风疹呈红色, 宿食不消,脘腹胀痛, 可伴有腹痛, 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脉濡或滑数。 3. 热毒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痤疮是一种多病因性疾病, 其发 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由
1
中医病因
于青春期雄性激素增多, 特别是双 氢睾丸酮的增加,使皮脂分泌增 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 塞,导致皮脂淤积于毛囊内而形成 脂栓,即所谓粉刺黑头或白头。毛 囊内的痤疮杆菌, 在富有营养并相 对缺氧的环境内繁殖较快, 并产生 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 酶。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酸 酯使其成为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 酸、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能破 坏毛囊壁,使毛囊内含物进入真 皮,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反 应。此外,毛囊内寄生痤疮丙酸菌; 体内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的缺乏或 相对不足。遗传也可能有一定关 系。
4
西医诊断标准
皮损以丘疹、 脓疱为主,周围潮红, 自觉局部痛疼, 脓疱破溃或吸收后 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 小瘢痕,舌苔黄燥,脉数。 4. 血瘀痰凝 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结节呈坚 硬暗红色,自觉疼痛,也可在深部 聚集融合,呈青紫色,也可形成囊 状内含粘稠分泌物,压之有波动 感,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舌质紫 暗,脉弦滑。
临床诊断 1. 多发生于青年男 女,常伴有皮脂溢出。 2. 好发于 颜面、胸背及肩部, 分布对称。 3.
6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皮肤有黑头粉刺、 白头粉刺、丘疹、 脓疱、结节、脓肿及疤痕等。
本病多见于 15 ~30 岁的青年 男女, 开始出现皮疹的年龄城市可 在 10 ~12 岁,农村多在 14 ~15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