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D 卷古诗文阅读(共4题;共58 分)1.(10 分)(2013·泉州)古诗文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 。
(《山坡羊?潼关怀古》)(3)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 。
(《出师表》)(5)________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6)曾子曰:“ _______ ,任重而道远。
”(《论语》)(7)月下飞天镜,_______ 。
(《渡荆门送别》)(8)________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_______ 。
(《诗经?关雎》)(9)________ ,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10)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______ 。
(《记承天寺夜游》)2.(10分)(2016·杭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田舍【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①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②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③稻云黄。
【注释】①筑圃:修筑打谷场。
②菁:水草。
③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22分)(2016·遵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其贤而辟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之郡③何谓无知④故旧长者(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其贤而辟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之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谓无知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旧长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5)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6)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4.(16 分)(2017 八上·龙湾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齐人有好猎者狗,人“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 齐人有好猎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所以不得之故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宜致力于耕作④________________ 百事也尽然(2)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句中断二处)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3)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
(4)读了这则故事,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2 分)5.(21 分)课外文段阅读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 ng l 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 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3)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①“吞” _______ ②“啃” ______ ③“品” ______(4)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5)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6.(21 分)(2017 七上·永定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三句话周华诚①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
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
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②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
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
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
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
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
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
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
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③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
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④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⑤ -------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 5 里外的邻村牵回家。
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
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 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
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⑥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
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
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
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
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
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
我恍然大悟。
⑦18 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
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
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⑧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
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⑨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
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⑩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
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
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
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1)通读全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2)第④段划线句子“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应该怎样理解?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你是从哪些关键语句看出来的?将它们依次写出来。
4)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缕缕阳光,照耀了我成长的道路。
”请仿照这个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很大。
(5)【积累链接】在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我们学过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请写出其中一篇的标题和作者。
三、综合运用(共1题;共7 分)7.(7 分)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将就“手机的使用”开展探究活动。
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并根据探究主题阐明探究目的。
主题:;目的: ______(2)请你根据你所确定的探究主题写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三个问题。
① _____ ;② _____ ;③ _______ 。
(3)请你用排比句就合理使用手机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四、写作(共 1 题;共 5 分)8.(5 分)题目:一路有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 字。
参考答案一、古诗文阅读(共4题;共58 分)1、答案:略2、答案:略3、答案:略4、答案:略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2 分)5、答案:略6、答案:略三、综合运用(共1题;共7 分)7、答案:略四、写作(共 1 题;共 5 分)8、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