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劳动力配置总分:96一、单选题(共18题,共18分)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1分)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1分)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1分)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1分)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1分)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6、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1分) 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1分)A: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8、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1分)A:规模和年龄结构B:出生率C:死亡率D:出生率和死亡率9、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1分)A:小于零B:等于零C:不小于零D:不确定10、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1分)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C:居住地D:祖籍地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1分)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C:人力资本的结构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1分)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3、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分)A:农业部门B:工业部门C:商业部门D:金融部门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1分)A:工业化进程B:工资及收入水平C:社会因素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1分)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1分)A:商业B:金融业C:旅游业D:信息和咨询业17、根据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1分)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8、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部门为()(1分)A:交通运输业B:综合技术服务业C:批发零售贸易业D:金融保险业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9、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在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2分)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B: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中就业C: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扩大就业D: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E: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20、工资收入是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双重工资体制、双轨运行的问题,具体特征有()(2分)A: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体制特征仍然存在B:由于存在外部劳动力进入的“制度壁垒”,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水平(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福利补助)明显低于由市场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C: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小D: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大E: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1、下列有关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说法正确的有()(2分)A: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B: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C: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D: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E: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22、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具体包括()(2分)A:工资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C:价格D: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E:利率23、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有()(2分)A: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D: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三、文字题(共13题,共68分)24、名词解释:系统。
(4分)25、名词解释:劳动力资源。
(4分)26、名词解释:交易成本。
(4分)27、名词解释:资源禀赋结构。
(4分)28、名词解释:劳动力流动。
(4分)29、名词解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4分)30、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在建设上取得的明显进展的具体表现。
(5分)31、简述劳动力迁移理论中的乔根森模型的主要观点。
(5分)32、简述我国城乡劳动力配置方式的演变过程.(5分)33、简述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的主要特点。
(5分)3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
(5分)35、试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9分)36、试述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以及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10分)1401-广东省-宏观劳动力配置总分:96一、单选题(共18题,共18分)1、【考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答案:C解析: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取决于支配它、利用它的其他资源,这种资源就是具有能动性的劳动力资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
2、【考点】实证分析方法答案:B解析:实证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微观机理,用于解释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经济行为,如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等。
3、【考点】劳动力答案:A解析: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
4、【考点】劳动生产率的含义答案:C解析: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
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效率,用劳动消耗量(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例来表示。
5、【考点】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和特点答案:D解析: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以工资“分”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工人实行8级工资制,职员实行职务工资制,对各级政府的供给制工作人员实行津贴制,并规定了相应的等级。
6、【考点】劳动力流动的含义答案:B解析: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转移都是以向城镇的易地转移为主即非农化与城镇化同时进行。
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层次:(1)产业转移,即非农化;(2)地域转移,就是易地非农化;(3)身份转移,即城市化。
7、【考点】刘易斯模型及其修正答案:A解析:任何提高农业自给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做法都会造成资本主义部门实际工资的提高,从而造成资本家剩余的减少和资本积累率的降低。
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内容是部门之间生产力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8、【考点】托达罗模型答案:A解析:托达罗认为不能指望发展中国家迅速的工业化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这首先是由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征所决定的。
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规模和年龄结构,出生率只影响到新生儿的数目,而死亡率却影响到各个年龄组。
9、【考点】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界限答案:C解析:如果流动收益大于支出成本,流动就有经济意义;反之,流动就得不偿失。
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就是,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不小于零。
10、【考点】第三节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答案:A解析:户籍制度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户籍管理与其他国家实行的居住地登记制度不同,它把城乡人口分布和劳动力配置凝固化了。
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依据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进行户籍登记。
11、【考点】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答案:B解析:城乡间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距越大,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动机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消除城乡差距是减缓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措施。
从我国发展的趋势来看,城乡间的差距目前仍有扩大的趋势,这是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
12、【考点】产业与产业结构答案:A解析:反映就业结构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数量指标,如就业人员的所有制分布、部门分布、企业分布、城乡分布等;二是质量指标,如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职称结构等。
从广义上看,产业结构包括就业结构,就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一种衡量方法。
13、【考点】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答案:A解析: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产品是人类需要的第一层次,社会劳动力的分配要首先满足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14、【考点】工资及收入水平答案:B解析:工资及收入水平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收入高的地区和行业,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如果农业部门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其他产业和行业的收入水平,劳动力就会由农业部门流向非农部门出反之亦然。
15、【考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答案:C解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资本的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二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16、【考点】第三产业的概念答案:D解析:国外经济发达国家把商业、金融业、旅游业和文教卫生业称为第三产业原有的四大支柱,而把信息和咨询业称为第三产业的两大新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