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测试题(问答题)解析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测试题(问答题)解析

《宏观劳动力配置》简答题1.简述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原因。

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存在得到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2.简述产权结构通常具有的三个特点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

它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

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转让。

这是不同的资源所有者能够进行交易的条件。

强制性——产权是受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3.简述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4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资源培植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219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就业人数形成鲜明对比,工资较高的行业就业人数较少,而工资水平较低的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这主要与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结构甚至行业垄断性有关。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从第三产业分行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行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5.简述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特点2051.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2.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3.从增量角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6.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1761.生产方式的制约2.生产水平的制约.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

7.简述农业劳动力剩余的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1751.非农产业的发展:1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部门构成和就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应有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应指标应有大幅度上升。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首要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业有了剩余,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力。

8.简述当前如何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制度障碍1761.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封锁2.改革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充许农民有偿转让自己的承包地3.改革城镇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给转移农民以公平的待遇。

9.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的原因17 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因此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于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脚趾规律的客观作用。

10.简述流动人口对流出地及流入地的负面影响76对流入地的负面影响:1.加大了流入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比表现为促进地区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过度,使城镇环境污染程度加剧。

2.加大了流入地的就业压力3.加大了社会公共服务压力。

如给社会治安管理增加了压力,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较大冲击。

对流出地的负面影响:1.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不利于农业生产2.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

11.简述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29包括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12.简述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特征66第一,如果用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价值作为社会福利的计量尺度,那么市场上的乡村工资与资金能够正确地计量劳动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

第二,即使存在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也没有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

第三,资本(劳动)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13.简述劳动力流动迁移方式59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14.简述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特征,该模型所阐述的城市传统部门的特点,及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益66特点是1.小私有制2.资本有限3.就业者文化技术水平有限4.劳动生产率很低5.福利极差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以下利益:1.城镇传统部门的经济剩余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2.传统部门比现代部门所需的就业成本少的多,有利于在资本短缺情况下发展3.该部门能廉价培训劳动力,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

4.该部门所吸收的是现代部门所不愿吸收的大量半熟练和不熟练劳动力5.该部门更易利用适度技术开发本地资源6.该部门能促进废物利用7.该部门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加。

15.简述乔根森模型68乔根森模型假设:1.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2.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土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3.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利润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4.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16.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1111.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2.存在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生产要素3.政府能够有效率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产业政策。

4.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有效防范各种社会风险。

论述题1.论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21(论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2.能源3.劳动对象4.生产工艺5.劳动力布局社会经济因素包括: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3.劳动组织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也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

2.论述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特点及变革32(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对企业的雇工进行干预的政策,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统包统配”的方式逐渐正式建立起来,这种劳动力计划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如下: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

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

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

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的工资制度。

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

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

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要包括:1.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

2. 统包统配制度。

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即“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新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表现在: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逐渐趋统一。

3.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加速转移的途径和措施176(论述)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城市化建设。

4);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5)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6)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空间,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打破小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7)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将缩小收入差距,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将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1.非农产品的发展。

2.农产品生产率提高。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队其的吸纳水平。

4.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既需要从农业内部想办法,也需要从非农部门想办法。

具体看来,措施如下: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要开发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要大力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智力开发,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如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6.积极反战国际劳务输出。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能够容纳较多的转移劳动力,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4.论述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基本因素164(简答)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变动,主要是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提高速率、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差距、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着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如农产品消费弹性的变化。

因为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开始时对食物的需求会增加,但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对食物的消费增长并不会随着收入水平同步增长。

5.论述我国工业部门劳动力配置状况183(简答)1.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

1.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

3.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

4.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

5.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上升。

2.中国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不断下降,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却存在差异。

具体如下:1.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就业贡献率越来越大。

2.从行业结构来看,绝大多数行业的就业人数都呈现增长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