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13-06-14T14:26:06.200Z 来源:《教育艺术》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杨合芬
[导读]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杨合芬贵州省松桃县世昌乡大坪茶村完小554100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有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如果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书写不认真,课堂作业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为此老师伤透脑筋。
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问题就更多,公、婆或外公外婆只能保证饭饱,其他的就谈不上。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
1.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养偏低,大多是年轻人的父母,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由于平常很少用,很多的知识已遗忘,同时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指导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等。
这便造成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家出现了缺失,因而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时机,同时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留守孩子居多。
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大多留守孩子靠年迈的公、婆,外公、外婆;隔代哺养或寄住在亲戚家中,如此状况,家庭教育从何谈起。
公、婆、外公、外婆心有余而力不足,天长日久,孩子在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了劣习,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困难。
3.社会环境影响。
全部学生是少数民族,有着特殊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加上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
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
电视有看不完的动画片、手机有玩不完的游戏,占了他们的大量时间。
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
1.言传身教。
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单纯,模仿能力强,他们会把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模仿老师的态度、品行。
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例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有时哪怕只有一点垃圾,即使离垃圾桶再远,也要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甚至有时看见地面有垃圾,能主动地把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胜过无数次强调“不乱丢垃圾”。
同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态度要和蔼,关心和热爱学生,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和品德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值得尊重、值得学习、值得信赖的。
通过老师的榜样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养成教育。
农村的孩子纯朴,见识少,因此,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把养成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是实现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话,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
其次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素材感化学生,将现实生活搬进课堂,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这样,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接受养成教育。
3.在课余活动与生活中渗透。
结合各种节日活动,加强学生的教育。
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营养午餐”的实施,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植树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结合“劳动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通过“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4.家长、学校携手并进,巩固养成。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发展主要通过教师、家长、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养成教育往往也需要教师、家长的约束和正确的指导。
那么,家长就要与老师密切配合,对孩子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学校家长保持沟通联系,让学生行为有所约束,自觉遵守村规民约,遵守社会公德。
老师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换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5.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才能终身受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事,但只要有恒心和热心,并不断努力,总会出成果。
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那么就让我们与时俱进,为培养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竞争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