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系统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系统课件


臂丛
神经
肌皮神 经 正中神 经
分布范围 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前臂外侧皮神经
损伤症 状
皮支支配手掌面扰侧半3个半手指及手掌扰侧半皮肤 肌支支配前臂大部分屈肌、旋前肌和鱼际肌
“猿手”
尺神经
桡神经 腋神经
皮支支配手掌面尺侧半和尺侧1个半手指的皮肤、手 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肌支支配前臂部分屈
⑤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来自内耳听器和平衡器的感觉
纤维。
⑥一般内脏感觉核:接受来自内脏、心血管的感觉纤维。 ⑦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来自味觉器官的感觉纤维。
General somatic motor nuclei 一般躯体运动核
Nucleus of oculomotor n.
动眼神经核
Nucleus of trochlear n.
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变平坦,拇指 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 掌指关节过伸,第4、5指的指间关节弯曲,出现 “爪形手”。感觉丧失区域以手内侧缘为主。
垂 腕 征
易损部位: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 损伤后的主要运动障碍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
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态。感觉障碍以第1、2 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皮肤最为明显。桡骨颈 骨折时,也可损伤桡神经深支,其主要症状是伸 腕能力弱和不能伸指。
七类脑神经核六种机能柱
①躯体运动核:相当于前角运动细胞,支配头面部发生
自肌节的骨骼肌,包括舌肌和眼球外肌。
②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发生自腮弓的骨骼肌,如咀嚼
肌、面肌和咽喉肌。
③一般内脏运动核:相当于脊髓侧角的内脏运动细胞,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④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口、鼻
腔 粘膜的躯体感觉纤维。
【皮质脊髓侧束】
对侧 四肢肌
【皮质脊髓前束】
3 脑干的功能
传导功能 反射功能 网状结构的功能
(二)小脑
小脑
外形
分部
按外形
绒球小结叶
半球内侧部
小脑半球外侧部
按发生
古小脑
按纤维连系
前庭小脑
功能
维持平衡
旧小脑 脊髓小脑 调节肌张力
新小脑 大脑小脑 运动协调
小脑内部结构
皮质 分为三层。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重要结构:髓纹、正中沟、界沟 内侧区:髓纹上方 面神经丘 髓纹下方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外侧区:前庭区 听结节
菱形窝
脑干内部结构
1.灰质 18对脑神经核 7种成分 6条机能柱
中继核
2.白质
锥体束(兼述皮质脊髓前、侧束)

内侧丘系(兼述薄、楔束)
四大丘系
三叉丘系
3.网状结构 (兼述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组成 脊髓
二、脊神经
后根(感觉根) 前根(运动根)
在椎间孔处合成(混合性)
数目 (31对)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纤维成分
躯体传入纤维(皮肤及深层的肌腱)
感觉
内脏传入纤维(内脏、心血管、腺体)
运动
躯体传出纤维 (骨骼肌)
内脏传出纤维 (平滑肌、心肌、 腺体分泌)
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 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
起,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称~。
神经:神经元的突起聚集成束,在周围部 称神经。
纤维束:神经元的突起聚集成束,在中枢部 称神经。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脊髓的位置及被膜
脊髓和脊神经根
功能
脊髓内部结构
反射
1.灰质
传导
2.白质
脊髓
脑神经 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31对
躯体神经 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 传出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 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 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维持机体与内、外环境统一
神经系统活动方式
reflex
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
集在一起。
皮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大脑和小脑表面。 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
3.网状结构
深反射
脊髓横切面(颈髓)
脊髓灰质
脊髓灰质和白质
侧索
后索
前索
后角 侧角
(T1--L3)
前角
固有束
参与构成 【节段内反射】 【节段间反射】
的反射弧连系。
根据反射弧参加的神经 纤维性质,分为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竖毛反射, 排便、排尿反射)
脊髓反射
根据反射弧参加的神经 元多少,分为
【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
点。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 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
网状结构 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
经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 觉醒、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背面
腹面
脑干外形
部位
腹侧面
背侧面
相连脑神经
中脑 脑桥 延髓
大脑脚 脚间窝
小脑中脚 基底部(沟) 延髓脑桥沟
上丘(上丘核:视觉反射 III(腹)
中枢)
IV(背)
下丘(下丘核:听觉反射
中枢)
第四脑室底上半部
腹面:
VI、VII、VIII
V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第四脑室底下半部 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XII IX、X、XI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背侧面
脑干腹侧面
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脑侧面观:示脑干位置
延髓 medulla 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
心跳、消化等。
脑桥 puns 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
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 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
中脑 midbrain 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
颗粒层
髓质(白质)进出小脑的纤维 (上、
中、下脚) 在小脑中央汇聚而成。
【神经核】
包埋在小脑髓质内 的灰质核团,包括: 齿状核、栓状核、 球状核、顶核 。
小脑
纤维联系
大脑皮质
丘脑
腹前、 外侧核
小脑上脚
由新、旧小脑的传出 纤维组成。
延髓腹面示意图
延髓背侧面
脑桥腹面
脑桥背面
中脑腹面
中脑背面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是位于延
髓、脑桥背侧、和小脑之间的室腔,顶端朝向小脑。 其顶前部由小脑上脚及上髓帆组成,后部由下髓帆 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形成。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由室管膜上皮及其表面
含有丰富血管的软脑膜共同组成。脉络组织的部分 血管反复分支成丛,携带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 第四脑室,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此丛分布在正中 线两侧并向外侧延续至外侧隐窝内。
肌,、手部小鱼际肌
支配整个上肢背侧伸肌、旋后肌和皮肤及手背桡侧半 及桡侧2个半指背侧皮肤
三角肌、肩关节及肩部皮肤
“爪形手” “垂腕” “方肩”
左 侧 腋 神 经 损 伤
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或被腋杖压迫,都可能损伤腋 神经而导致三角肌瘫痪,臂不能外展,三角肌区皮肤感觉丧 失。由于三角肌萎缩,肩部骨突耸起,失去圆隆的外观。
胸神经前支:12对 肋间神经:T1~T11 肋下神经:T12 分布: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前外侧群;
胸、腹壁皮肤及胸、腹膜壁层
腰丛
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 第1~3腰神经前支 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
股神经 皮支: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皮肤, 肌支:髂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
闭孔神经: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大腿内侧面皮肤。
滑车神经核
Nucleus of abducent n.
展神经核
Nucleus of hypoglossal n.
舌下神经核
Special visceral motor nuclei 特殊内脏运动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 三叉神经运
动核
Nucleus of facial n.
面神经核
Nucleus ambiguus
疑核
Accessory nucleus
副神经核
General visceral motor nuclei 一般内脏运动核
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 动眼神经副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上泌涎核
第四脑室的孔:第四脑室正中孔(1个)、
第四脑室外侧孔(2个)。此3孔是第四脑室与蛛网 膜下腔通连的孔道,脑室内的脑脊液即借此三孔流 入蛛网膜下腔。
第四脑室孔
菱形窝:rhombiod fossa 第四脑室的底,呈
菱形,下界为两侧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上界为两侧的小脑上脚。窝的侧角处为第四脑室的外 侧隐窝。
T12

L1

L2

L3

L4
L5


、 骶
闭孔神经
骶 干
丛 及
股神经


坐 骨 神 经
骶丛
组成:腰骶干(L4、L5前支)和全部骶、 尾神经前支
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
胫神经tibial nerve 1)行程:行于小腿后群浅、深肌层之间,经内踝后方 至足底 2)分布: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 3)损伤:“钩状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