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双峰监管
依据金融监管目标设置两类监管机构.: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审慎监管,以控制金融业的系统风险。
另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进行业务行为监管,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2、内控制度
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3、投机性借款人
总量上预期收入大于借款本息偿付额,但借款后起初的一段时间内收入不足以偿还到期本金(比如说m期以前),但能偿还利息,以后则能“收支”平衡. 此类企业在m期以前风险较大,需变现资产还债.
4、内幕交易
内幕信息知情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的证券买卖活动.
内幕人员向他人泄漏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获利的行为;
非内幕人员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内幕信息,并根据该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的行为。
5、Camel监管风险评级
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等六个单项要素进行评级,加权汇总得出综合评级。
亦即“骆驼评级”体系
二、判断改错题
1、我国商业银行要受到《证券法》的规范。
()
2、证券委是我国1998年前的一个重要证券监管权力机构。
()
3、新资本协议通过第一、三支柱覆盖到了银行所有的主要风险。
()
4、海南发展银行是改革开放以来唯一被关闭清算的商业银行。
()
5、美国的证券业监管由联邦政府负责。
()
6、行政成本是金融监管的间接成本。
()
7、在我国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中,流动性状况所占权重最高。
()
8、我国证券公司日常风险监管围绕资本充足率标准展开。
()
9、欺诈客户是有关上市公司的一种市场禁止行为。
(错)
10、初级内部评级法中的主要风险参数由银行自己估值。
()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银行风险准备金的类别及其提取是否充足的评价标准。
2、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哪些?
A资本风险,即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
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誉好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济实力的一项主要标志。
B。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
C市场风险,即金融机构面临在市场经营中的风险,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仍实行分业经营。
D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
3、简述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4、证券业监管为何不强调审慎性原则?
5、简述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
四、分析题
1、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为了应对金融业一体化经营对传统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改向实行集中或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
实行典型分业监管体制的美国也在2008年初提出了趋向于集中监管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
请对世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这一动向作出评论。
a美国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的
发展。
美国采取的监管模式是双线多头型的。
“双线”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线,即联邦政府机构管理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州政府管理在州注册的商业银行;“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共同负有监管职责。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种监管模式暴露出众多问题。
监管标准不统一,存在监管空白和重叠,导致规避监管、监管套利等问题的出现,导致监管成本过高。
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使得金融危机在蔓延的过程中,没有金融机构对此负责。
目前,没有一个机构能够有足够的权利来负责监管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此外,法律对债务担保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机构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了监管空白。
在实际金融监管中,很多金融集团同时受几家监管机构监管,造成了监管重叠,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
种种现象表明现有的监管框架已不能适应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
b过度依赖金融机构自律,忽视外部监管。
美国的金融监管是伴随着美国金融体系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自1929 年金融大萧条以来,美国的金融监管先后经历了自由放任、加强管制、金融创新、放松监管等多次转折。
随着金融自由化思想的不断深入,监管当局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过于强调金融机构自律的管理理念,认为外部监管会影响甚至阻碍市场的的发展和创新,从而过度放松了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力度
2、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业界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有了重新认识。
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在国内外的一些公开场合明显表现得比较高调,一方面对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进行批评,另一方面对中国银行监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宣传,有国外评论说“中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显得越发自信了”。
请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3、在官方及学术界有关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的观点中,通常有从机构型体制向功能型体制转化的提法。
请对这一提法的合理性作一些分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