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曲折,故事性强,适宜学生自主阅读。
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精心设计问题以突破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我校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篇教学设计将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在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的基础上,感受辗转挣扎中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且学习贝尔曼先生一种舍己救人的美好品质,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设计思路与特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要求学生加强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在阅读中感受语言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是一种文学接受活动。
作品是作者本质力量的外化,作者创作的目的是要诉诸读者,虽然作品是一个虚构了的文学世界,里面却包含着作者种种体验,在双向的交流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鼓励学生探求研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探究,针对高中生喜欢实践动手的特点,让他们为这个故事设计续写一段结尾,初步把握欧•亨利“含泪微笑”的风格。
此外,为了更好渲染课堂气氛,通过将语文课堂与影视资源整合,营造教师与学生进一步沟通的良好教学氛围,进行真善美的正确指导。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梳理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树立爱的信念,学习贝尔曼先生舍己救人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1、理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先生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内涵。
四、[学情分析]1、在初中学习课程中,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等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初步学会了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但高中的小说学习,则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学会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2、中职生本身正处于求知欲最强、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初中阶段就存在厌学情绪或倾向,因此,如何使中职生变得积极、主动、投入,并切关心学习,成为我们每个中职任课教师必须积极考虑的问题。
电影、电视作为知识、信息的新载体,能够把真实的世界以幻觉的形式再现于银幕和荧屏,鲜活的画而形象和起伏跌宕的事件,能很快抓住他们的心,触发学生兴趣指向的“兴奋点”,便会赢得理想的教育效应。
本人将结合小说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情怀,选择相应题材播放视频材料,放映《感动中国2010》系列的专题人物报道的电视节目,使学生受到教育,思想得以升华。
五、 [教法和学法分析]1、倡导学生以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的学习。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1)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搭建平台,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分析遇到困难时,老师做好一个示范,引导学生分析学习的方向,激发学习兴趣。
(3)将语文课堂与影视资源整合,营造教师与学生进一步沟通的良好教学氛围,进行真善美的正确指导,做学生健康心理的促进者、催化剂。
六、[教学流程]本教学设计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完成教学流程。
分析如下图:环节一、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讨论说环节二(一)故事导入,走进作者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
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
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
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
以文换钱,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
这个父亲就是后来与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
他的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今天我们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篇名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叶子?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二)展示目标,生词扫盲(多媒体展示)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2、请按照故事的发展复述小说的情节。
提示:除了原文的情节安排方式,你还会在不改变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故事吗?目的:若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在已经读完小说的基础上再次讲述,兴趣不会太浓,而如果让他们按自己的方法复述,明显会增强积极性。
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琼珊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苏艾帮助琼珊望叶等死高潮:藤叶仍在琼珊重燃生的欲望结局: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3、分组讨论(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试讨论并说明原因。
(第1、2组思考)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围绕线索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说说琼珊是怎样活下来的,以及老贝尔曼是怎样离开人世的。
(第3、4组思考)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4、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一个重生,一个永逝,源于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分析这片叶子有着怎样的内涵?(分角度分析)①自然界中的最后的叶子:琼珊生命的寄托——“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
”②画的最后的叶子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让我们看到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符合生活逻辑吗?明确:符合。
原因: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3)探讨:叶子的不落,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A、“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B、“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
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C、“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4)分析贝尔曼形象,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详见课件12)(四)总结:中心思想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
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
(五)思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其实,这片最美的常春藤叶不应只存在于小说中,它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的周围是不是也有常春藤叶呢?(六)观看《感动中国2010——人物专题》,升华主题。
内容:王茂华、谭良才——烈焰之中铸大爱(七)作业设计——应用拓展(屏幕展示)欧·亨利最著名的写作特点,就是峰回路转的结尾。
他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然后故事戛然而止。
试续写当琼珊知道叶子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要求与提示:1、运用想像,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2、可描写琼珊的心理,回顾贝尔曼平时的所作所为,体现他的美好品格;也可写琼珊与苏艾共同绘一幅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叶时的情景图以示纪念;也可写某一时间琼珊在贝尔曼墓前的祭奠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想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八、[教学反思]《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尽管内容浅显,中职学生在揣摩语言和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基本没有多大困难,尤其是学生大多只对小说的情节感兴趣,对于小说反映的深刻的内涵却没有太多的思考,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就必须设置问题情境。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深入主题,让学生感受到这片最美的常春藤叶不应只存在于小说中,它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精神意义。
最后,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系列专题报道,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结束课程,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