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者说,语言方 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语言的总体风格是—— 【明确】幽默 你能否找几个典型的句子,印证这种风格?
【明确】 (4 )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 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 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5)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 老绅士。 (7)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 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30)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 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 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
周四晚作文题目:请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不少于800字。望同学们早作准备。 从中得到什么教益、启示、熏陶、激励,进而提升了自己 的思想境界、品格修养、人格气质等。也可以写怎样与选 择的对象为邻, 或者写应该以什么对象为邻,等等。快 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本文可以实写“邻”, 也可虚写“邻”,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 议论或抒情的对象。“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人或物,如考生可以轻松选择“邻居”、“同学”、“书 籍”、“网络”、“音乐”等作为写作对象;特别是虚写, “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指精神层面的 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 “创新思想”“信”“义”“节” “坚强等。
病
危
病 好
第二天上、 下午
天色刚明(45段)
琼珊病好 贝尔曼去世
二、人物
1、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 点是什么,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主要写了三个:琼珊、苏艾、贝尔曼。共同点: 生活社会底层的艺术家。主人公贝尔曼(提示:主人 公评判的标准:不应该单纯的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 应该看其在全文中是否有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 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 关键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间接描写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 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 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三、环境
• (一)赏析下面语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 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砖屋的墙 壁。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 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 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反映了人物绝望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
文琼珊把生命寄托在随风飘落的树叶上做了铺垫。
小说的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 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重要的关 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 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明确】是。(1)这片叶子画的逼真,连青年画家 都无法辨认真假。 (2)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 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 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给读者留 下了想象空间。(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留白)
• • • • • • • • 注意标题的字面义(表面义)和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语言赏析
• 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 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 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 了琼珊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 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生 命。
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线索 十一月 病 重
第二天早晨 (37段)
病情发展 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6段)
2、作者塑造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作者塑造了一位性格暴躁,酗酒成性,郁郁不得志,耿直,善 良又富有同情心,凡甚至讨厌的外表下有颗火热的心,虽然穷 困潦倒,却无私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老画家。
(1)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2)语言描写:耿直,善良又富有同情心 (3)侧面描写:30、55-----平凡甚至讨厌的外表下有颗火 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的代价。 (这种写法: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最后的常春藤叶》标题的含义
1、对琼珊而言:表面上,是指叶子的飘落。(表层) 实际上,是指生命的飘逝——,当最后 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死去。(深层) 2、对贝尔曼而言:表面上,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 生涯最后的作品 。(表层) 实际上,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 精彩的杰作(深层)
积累——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虽然是幽默,但你看到这些语言你 笑得出来吗?为什么? (幽默的类型:反常、含蓄、曲折、 夸张) 【明确】它渲染了一种悲剧色彩。 (即黑色幽默,含泪的笑,看似荒诞 不经,玩世不恭,但却包含了沉重和 苦闷,眼泪和痛苦。)
贝尔曼在小说中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 是画了常春藤叶,那他画的最后一片 叶子是不是杰作呢?为什么 ?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美国 法国
俄国
欧· 亨利 莫泊桑
契诃夫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 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 《警察与赞美诗》 • 莫泊桑(法)—— 《项链》《羊脂球》 • 契诃夫(俄)—— 《变色龙》 《小公务员之死》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 亨利
欧· 亨利(1862—1910),美 国短篇小说家。其作品以幽 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 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 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 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礼物》 《最后的常 春藤叶》等。他本人也为此 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 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其作 品构思巧妙,尤以出人意料 的结局著称。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歌德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的生命就会枯萎。 富兰克林
作业: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 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 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描写下来。 (200字左右,写在抄写本上)
导语: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命若琴 弦》。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师徒,一个老瞎子, 一个小瞎子,他们靠弹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临 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 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 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 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 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 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故事 到这结束,我想问的是,既然老瞎子已经知道那个药方是假 的,为什么还要把他给小瞎子?(他希望那个药方成为支撑 小瞎子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他活下去的希望。)其实,每个 人的生命到需要那种力量的支撑,只不过那种力量的表现形 式是不同的。它可以是史铁生的药方,也可以是欧亨利的常 春藤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欧亨利去瞻仰一位生命的歌者, 体味那支撑生命的勇气。
55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 来地方挪动过的样子,还有几去散落的的画笔, 一块调色板身 忘 尔已 绘 曼藤 叶 相 濡 以 沫苏 显艾 真 情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和启示?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 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 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 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 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 望叶等死。 •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 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 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概括《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
之前介绍欧亨利,我们说他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 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我们体会到了,那 么哪些地方又能体现在情理之中呢?(即贝尔曼 画最后一片树叶在文中有何伏笔?)
【明确】35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 40仍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44 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 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 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 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 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 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情节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一、情节:
整体感知: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 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2、概括《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
补充: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活动场所或背 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③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营造某种氛围、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 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 ⑥象征、暗示或凸显主题(揭示或深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