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老子》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祖”、“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所撰写的《道德经》(《老子》),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等,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也成为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
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亦有区别:1.《德道经》更接近老子原文。
马王堆出版的汉帛书版的《老子》即是《德道经》,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
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
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就是我们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
2. 内容上,《德道经》更确切,接近老子原意。
比如:'治水'章,在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中是'上善治水',但是汉代以后就被篡改成了'上善若水',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个'若'和一个'治',两者的含义是绝对不同的。
'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强调要'仿效'水的品格和精神。
而自然界的水有清有浊,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为灾为患,浊恶之水和灾患之水并不具备'上善'属性。
老子说的是'治水',那就是非常典型地表明,要用至美和至善的东西来'治'自己的生命之水,让它成为上善之水。
3.《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道”,如果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
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具备“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德”。
“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品尝“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的。
因为“道”不可言,言语道断。
这个境界已无法用语言描述,那么就要用“德”去体会。
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地把《易经》读通、读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语录老子出关图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这句话是孔子对老子极高的评价!由此升华出我们是龙的传人!道德根文化教育理念的诞生,龙文明的崛起!内圣外王——内修圣道为体外行王道为用“经”与“典”的区别心脑结构,智、慧、性解析图慧与智的区别左右脑功能及特点帛书老子《德道经》是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能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人的慧识和自性光明。
选经择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辨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
应当恰到好处地适用于人生发展的各种不同时期,适应于人体内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适应无为慧识与有为智识的需求。
帛书老子《德道经》正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总代表,是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经典当中最根本、最核心、最本源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德道经》开卷歌所谓大丈夫就应该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小篆《德道经》双一章‘德’字的演变‘道’字的演变中国汉字的文理基因解析古代教育大智慧:天人合一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真正读懂过老子的《德道经》。
老子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良心”,是蕴涵了良知、良能的最高的良心——精神智慧的真正中华民族的代言人。
看看下面一些中国名人对老子的理解和评价。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且有“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文学家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
”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1959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
”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黎鸣,在《人性与命运》中说:老子是迄今人类中最伟大的本体论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观念,将在今后的世纪中,把希伯莱人的上帝、希腊人的逻各斯(逻辑)最有力地统合在一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之“道”。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弘气象。
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
《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
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
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
”著名哲学家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
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
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
”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
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
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
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
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如果能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著名学者熊春锦,在《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一文中说:“老子的《德道经》,字字是灵符,句句是珠玑。
她瑰集了上古时期和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中华文化的精华,她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切学科的精华。
在她的大智能中,严谨地构成了一部亘古未有、承前启后、昭示万代、无出其右的一门绝学。
这门绝学,就是道学,就是德学,就是老子大唯物主义和老子唯德主义辩证法。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敢于同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对话,启迪人们的潜能,是西方文明真正的先知。
下面例举一些西方名人对老子《道德经》的感悟和评价。
德国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每一个命题,都要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读法”;“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
老子的主要著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
老子书中特别有一段重要的话常被引用:道没有名字便是天与地的根源;它有名字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带着情欲只从它的不完全的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
”;“孔子的哲学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 “孔子哲学毫无出色之点,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1910年,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来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
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