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环市西路小学程思华
教材分析:
《首都北京》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可爱的祖国》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我们生息的国土”下的第四个课题,其学习内容是认识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激发学生的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首都北京》第二课时在情感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热爱祖国主题下的一个支流,学生在这方面也有了不少的认识与积累,所以课堂上致力于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北京的大门,激发他们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
学生已经进入高年级,对于搜集、整理资料应该有一定的经验,而这方面的训练也一直是课标对孩子提出的学习要求。
课堂上短时间内梳理资料,更能训练学生的整理资料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北京是一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都,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能过识图提高了发展空间维的能力,
3、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北京是一座充满传统气息的古都,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2、在课堂内外都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探究活动
教学板书:
首都北京
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魅力无限
文明古都
附: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品德课堂中努力实现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为切入点: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
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
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
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与时俱进地更换教材内容。
如教材43页原本的内容是让学生畅想08奥运,但由于08奥运已经圆满举办,些空白处就作为对堂上所接触到的北京的认识的梳理,激发学生爱首都,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这一做法,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结合鸟巢、水立方、地铁线路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现代化建设。
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别人的汇报、看一看北京的照片、说一说对北京的感受、想一想心中的北京、议一议戏剧人物的个性、连一连匹配的脸谱、赏一赏精彩的京剧等,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
如在学生以各种活动形式去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北京的古与今,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
品德与社会,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
教学中,学生学习方
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
例如在课前各小组就探究的主题北京的知名建筑进行小调查,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搜集资料、筛选材料、制作展示的PPT等。
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让学生在合作中享受到探究的快乐。
我首先重重学生与学生合作。
例如,课前的小组合作,对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天坛、十三陵、颐和园、故宫等六大景点进行探究,鼓励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
在小组合作中,还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时刻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会合作,也把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小学生。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了一种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
如在各个小组的景色汇报完后,老师也在为大家介绍了周口店遗址和湖广会馆,让师生关系更为和谐。
第三,注意课外课内探究的过程。
合作探究不能只停留在把课前的探究放在课堂内展现,这只是培养学生能力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合作探究更需要注重时效性。
在课堂内,让学生在预定资料中合作梳理信息,作出最具时效性的探究,在探究中享受快乐。
例如,在小组中开展“京剧脸谱”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另外,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割爱。
我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环节,以《北京欢迎你》的片断,让学生再一次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北京的传统与现代魅力。
其中,这个带景点字幕与传统文化字幕的短片,在整个课件中,我是用了最长的一段时间去制作的。
结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对主题进行深化,让学生产生爱北京的情感后,正想播放这视频时,40分钟的下课铃正好响起。
我深知,不拖堂,也是尊重学生的体现。
最终,视频没有在此课堂上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但它的作用已经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
因此,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而制作出的作品没有得到播放,我一点也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