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导论一、国际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国际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崩溃——欧洲货币体系的出现) 2.国际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影响最大的两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3.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二战后,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与区域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贸总协议即世界贸易组织。
它为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的一个重要因素。
) 4.贸易方式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简单的进口与出口——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5.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为国际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搞好国际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各国又如何加强对国际性企业经营活动的监控与管理。
)6.资本输出有了新的内涵。
(战前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一般都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战后各国主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并控制外资的投向,使其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7.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
(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由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它们为世界各国资金的余缺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大发展。
8.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发展。
(美元、黄金、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与特别提款权——德国马克、瑞士法郎、英国英镑、日本日元——欧元)9.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上述变化,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也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它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传导机制极其发展规律。
具体地说,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但这种国际经济关系并不指某些具体的个别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具有理论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
这种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与相互作用。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宏观与微观的分析方法。
由前可知,国际经济学是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两大部分组成的。
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则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综合分析法。
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详细占有资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国际经济关系的传导机制及其运动规律。
3.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
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说明国际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从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和设计国际经济学学科体系。
只有将历史与逻辑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构造一个科学的、逻辑严谨的国际经济学体系。
4.实事求是的方法。
对于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既不能一概加以排斥、否定,也不能一概加以肯定、照搬。
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正确地评价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要避免空洞的、脱离实际的方法,坚持洋为中用、为现实服务的方法。
6.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即运用数学原理、数学模型来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定性分析即考察国际经济关系的性质与发展趋势。
两种分析方法缺一不可。
三. 国际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一)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两者联系: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西方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上分为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而国际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上也分为两大部分,即微观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宏观部分(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国际金融理论实际上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的范围。
两者区别:1、在研究对象上,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的理论经济学;而国际经济学则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经济学。
2、在研究范围上,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主要研究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的经济活动;而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国际贸易则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起因、利益、政策等。
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部分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总量问题,如经济增长速度、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等;而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国际金融则主要研究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汇率等。
(二)与世界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两者联系:它们同属于理论经济学,都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两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共同的历史前提,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两者有相同之处。
两者区别:1、在研究对象上,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生产关系,特别是国别经济。
2、在研究内容上,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两大问题;而世界经济学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涉及到了更宏观的问题,如世界市场问题、国别经济问题、世界能源问题、世界生态资源保护问题等。
3、在研究方法上,两门学科都采用抽象法,但在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抽象层次要比国际经济学中等高。
(三)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一些具体的业务、运行特点及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学和国家金融学都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而国际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科。
四. 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论一、国际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三. 国际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讲国际贸易理论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二. 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三. 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三讲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试讲)一. 国际贸易政策二. 国际贸易措施(一) 关税措施(二) 非关税壁垒(三) 出口鼓励、出口管制措施案例一:中国直面“反倾销” 案例二:中韩贸易战前前后后的故事案例三:消灭走私的绝招第一次作业第四讲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一.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二. 国际收支的平衡、失衡与调节三. 国际储备第五讲外汇与汇率一. 外汇与汇率的概述二. 汇率的决定因素、汇率变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案例:人民币升值“陷阱论”及汇率取向课堂讨论:有关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第六讲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类型、作用及趋势二. 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观看教学片第七讲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一. 劳动力国际流动二. 技术国际流动三. 国际资本流动案例:非法劳工事件与“打洋工”要走正道第二次作业: 就劳动力国际流动, 谈你对“出国潮”的看法课堂讨论: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第八讲区域经济一体化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形式、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第九讲经济全球化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原因二.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三.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堂辩论: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总复习五. 成绩计算平时成绩:50%(课堂作业、课堂讨论或辩论、试讲)期末成绩:50%(期末考试)思考题 1. 什么是国际经济关系? 2.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 如何学习国际经济学?4. 国际经济学与其它相关经济学科有什么区别?第二讲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 重商主义1. 重商主义的时代背景2.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认为财富与货币是绝对统一的,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式,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志。
认为剩余价值只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而且特别强调对外贸易的作用,认为只有发展对外贸易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3. 重商主义的贡献与缺陷积极作用: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方式的建立和发展。
局限性:(1) 只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缺乏科学性(2)单纯强调、追求本国利益而无视他国利益的做法同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国际贸易准则背道而驰(3) 片面强调贸易顺差,会加剧同他国的经济摩擦(4) 把金银作为唯一的财富是十分片面的(二)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1、抨击重商主义。
《国富论》对重商主义思想着重作了四点批评。
( 1 )关于财富的定义。
斯密认为金银不是一个国家真实的财富,真正的财富是以其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
( 2 )关于国家干预与增强国家实力的关系。
斯密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迅速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因为在自由放任政策下,个人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其结果会不自觉地符合了社会最大的利益。
( 3 )企业通过持续顺差为本国积累金银的政策在斯密看来是枉费心机,原因在于持续顺差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削弱出口能力,金银流人减少;同时进口增加,为支付进口,金银又要大量流出。
( 4 )对外贸易的目的。
斯密认为对外贸易的目的不在于求得顺差,而是贸易双方可以取得两种不同的利益。
即出口国卖掉了不需要的商品,进口国得到了本国所需要的商品。
2、提出理论研究的假设条件。
( 1 )采用2 x 2 x l 理论分析模型。
( 2 )交易对象是最终产品。
( 3 )劳动力在国内是充分就业的,但是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 4 )生产成本不变。
( 5 )生产要素和产品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 6 )没有交易成本。
( 7 )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基础。
承认劳动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 8 )政策取向应该是自由贸易。
( 9 )采用物物交换形式进行贸易。
3、主张经济自由。
斯密在抨击重商主义和假设理论研究条件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国际贸易理论。
( l )强调贸易自由。
斯密从“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出发,宣称“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倾向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人们通过自由贸易能够实现最大的贸易利益。
( 2 )强调分工的作用。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意味着专业化生产,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时间的浪费,而且还可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3)不同国家同种产品劳动生产率差异构成产品成本差异。
(4)按绝对成本优胜分工与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综上所述,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论的要点可以概括为:由于各国的地理条件、自然禀赋以及后天生产条件上的差异,形成了某些商品生产成本的绝对差,一国可集中资本和劳动生产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同另一国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相交换,这样贸易双方都可获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