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答案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答案版

必修一情境默写背诵资料
《沁园春·长沙》
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

3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蔑视权贵的句子:粪土当年万户侯。

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0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绘出万山壮美景象、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诗两首》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5、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7、将金柳比作“新娘”,实写康河美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8、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9、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是美好的诗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0、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1、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2、再别康桥时诗人的动作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荆轲刺秦王》
1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义无反顾精神: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鸿门宴》
1大丈夫应不拘小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樊哙列举秦王的暴行: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

来影射项羽。

《记念刘和珍君》
1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真的一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批判“庸人”的句子: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6.揭露反动政府对爱国青年的诬蔑和反动文人对爱国青年的中伤的句子: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7.抒写作者对反动派极为愤慨的心情,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论语》
2
3
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即使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
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5
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6
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7
么办)
8
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

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9
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10孔子认为做事要有充分准备的话
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1
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12
饭都忘了;因为快乐以致于忘记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