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0.1 复习笔记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
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
(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
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
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
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
著名的有1895年8月康有为与陈炽在北京发起并筹资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等。
总之,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
使不少人逐渐认识到维新变法的意义,参加和支持变法,扩大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①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③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④派人出国游学;
⑤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百日维新”最后以失败告终。
教育改革自然也逃不掉此厄运,除保留下京师大学堂尚继续筹办外,其他措施宣告废止。
(2)教育改革的评价
从教育历史发展全过程看,中国旧教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阶段,应该是从戊戌变法运动时期开始的。
在维新浪潮的冲击下,科举制度已走上末路;建立新式学堂成为不可阻挡之势;西方知识在课程中逐步确定并不断扩大范围;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产生做了舆论准备,打下了实践的基础;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在维新运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呼之欲出。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传统教育空疏无用,从地主阶级改良派的龚自珍、魏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连一般的官僚和封疆大吏如张之洞、袁世凯也纷纷批评科举的积弊。
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以下三个步骤:(1)改革科举内容: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
(2)递减科举中额;
(3)科举制度完全废止。
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立即停止。
至此,在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告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
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2.清末新学制的建立
(1)学制的形成
1902年,张百熙主持拟定了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被称为“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4年,清政府又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2)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共三级13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共三级11~12年。
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3)学制的性质和特点
清末学制包含了资本主义和封建性因素,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
清末学制直接参考了日本,间接吸纳了欧美的学制,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
①学制整体结构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
②规划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对教育普及性的要求;
③在教育目标上确立了德、智、体三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三育”模式;
④设置了众多的实业学堂,以适应和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⑤重视师范教育,加强了教师的职业训练;
⑥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学制又表现出一些局限性: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学校管理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3.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司下设科,另设司务厅负责内勤。
学部的直属单位还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会议所。
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全省学务。
提学使司的办公机构称学务公所,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课。
1906年,学部奏定,在各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设视学一人,由省提学使委派曾出洋留学或曾习师范者担任,地方官监督办理学务。
自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才完全建立起来。
4.教育宗旨的厘定
1906年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清帝下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精神。
宗旨的前两项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建教育的根本性质。
后三项分别与德育、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
本位的。
“尚公”强调国家利益和公民道德,“尚武”的目的是强兵,“尚实”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
至于对个人品质健全发展及个人生活改善的需求,这个教育宗旨根本就没有顾及,这也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基本特点所在。
5.新教育制度的意义、实质和新学堂的兴办
(1)新教育制度的意义
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教育的瓦解,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制度在形式上正式确立。
中国教育从此才有了统一的教育宗旨,完备的互相衔接的学校体系和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管理机构。
这是从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对以后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新教育制度的实质
①封建性。
清末学制在形式上多模仿日本,同时添进了很多传统封建教育的内容。
新学制虽然具有了资本主义的形式,比起原来的封建教育制度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封建主义的实质还是相当浓厚地保存着。
②半殖民地性质。
这个学制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组织都抄自国外(主要是日本),不切合中国实际,课程中除读经讲经占了大量的学时以外,外国语受到特别的重视,还有留学教育迅速发展。
以后,留学教育逐渐发展成中国教育的灵魂,支配了整个中国教育,其他教育成为留学教育的预备。
所以新学制又具有半殖民地教育的特性。
以癸卯学制为主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与经济在教育上的反映。
(3)新学堂的兴办
在新教育制度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办学热潮,学校迅速发展。
全国学校总数和学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