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


年代
幼稚园数(所) 幼稚生数(人)
1926
21
800
1936
1283
8万
2、义务教育(初等教育)
▪ 《厉行国民义务教育与成人补习教育》(1930年) ▪ 《小学法》 (1932年) ▪ 《小学规程》(1933年) ▪ 分期普及义务教育的办法及细则(1935年)
义务教育的配套措施: ▪ 市县区划分小学区办法(1936年) ▪ 实施二部制办法( 1937年) ▪ 实施巡回教学办法 (1937年) ▪ 改良私塾办法(1937年)
六、创造教育思想
1、创造教育的内涵: ▪ 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或认知能力; ▪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能行、掌握各种工具的技能
和处事的能力。
2、创造教育的方法: ▪ 实施“手脑并用”的教育 ▪ 创造的环境与环境的创造 ▪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3、创造教育思想的特点: ▪ 治学与治事能力并重 ▪ 发挥创造力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结合
▪ 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 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
▪ 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 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 文教建设的总任务: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 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 的高级干部。
2、苏区教育体系
(1)干部教育 ▪ 红军学校 ▪ 苏维埃大学 ▪ 技术学校(如中央农业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等) ▪ 文化艺术学校(如高尔基戏剧学校等)。 (2)扫盲教育
存Hale Waihona Puke 混合型)(混合型)36所大学附设教育学 院或教育学系
师范学院11所 师范大学4所 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学 系28个 师范专科学校13所
5、高等教育
▪ 《大学规程》(1929年) ▪ 《大学组织法》(1929年) ▪ 30年代的改革 ▪ 抗战时的应变措施
四、乡村教育运动
1、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实验区 2、陶行知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试验 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试验区 4、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
3、中等教育
▪ 《中学暂行条例》(1928年) ▪ 《中学规程》(1933年) ▪ 《六年一贯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1934年) ▪ 设立国立中学 ▪ 中学分区制 ▪ 中学毕业会考制度
4、师范教育
时间 学制规程 模式
设置情况
1929-1937 大学组织法
1938-1949年 师范学院规程
定向型、非定向型并 定向型、非定向型并存
四、解放区教育的发展
1、教育方针政策 ▪ 接管旧学校,采取“先维持,后改良”政策 ▪ 工作重心转移,使学校教育正规化 2、干部教育
第三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本体论 2、社会即学校—领域论 3、教学做合一—教学论
三、普及(生活)教育思想
1、三大要义 ▪ 整个民族现代化 ▪ 整个生活现代化 ▪ 整个寿命现代化 2、组织形式: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3、教育方法:推行小先生制
三、抗日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文教政策 ▪ 抗战教育纲领 ▪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文教统一战线和知识分子政策 ▪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工农知识分子 ▪ 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2、各级各类教育
▪ 干部教育:抗大、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等 ▪ 中等教育 ▪ 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
七、师范教育思想
1、师范教育的作用 2、对传统师范教育的批判 3、建立新师范教育体系 ▪ 主张建立一种广义的师范教育 ▪ 主张创办乡村师范学校 ▪ 主张创办女子师范学校 4、对教师的要求
1、教育行政制度 ▪ 大学院制:大学院--大学区 ▪ 教育部制: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
“管教养卫”合一制
2、教育法规
▪ 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方面 ▪ 教育行政方面 ▪ 学制方面 ▪ 基础教育方面 ▪ 高等教育方面 ▪ 职业教育方面 ▪ 师范教育方面
三、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
1、学前教育 ▪ 《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 ▪ 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论战时教育
1、《全面抗战与全面教育》 (1939年) 2、全面教育的四个特征 ▪ 空间上前方后方并举 ▪ 对象上男女老少兼顾 ▪ 内容上顾及特殊生活 ▪ 方法上不拘一格
五、论民主教育
1、《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1945年) 2、民主教育的内涵 ▪ 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 ▪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 民主的教育方法 ▪ 民主的学制 3、实现民主教育的途径 ▪ 教师的自我教育 ▪ 向老百姓学习 ▪ 向小孩子学习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 1、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传播 2、中共早期的教育实践活动 (1)早期干部教育 ▪ 湖南自修大学 ▪ 平民女学 ▪ 上海大学 ▪ 农民运动讲习所
(2)早期工农教育 ▪ 劳动补习学校 ▪ 工人学校 ▪ 农民学校
二、苏区教育
1、方针政策
▪ 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第十一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 第三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1、“党化教育”方针 ▪ “党化教育”方针的提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
央教育行政大会决议—南京国民政府“党化教育委员 会”拟定“党化教育大纲” ▪ “党化教育”方针的内容: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 党指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换句话说 ,我们的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9-1949)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 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主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 同。
▪ 新生活运动(民族主义)
▪ 普及教育运动(民权主义)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生主义)
二、教育行政制度改革与教育法规的制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