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整理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的有无,不但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而且也是他每一具体的文学创 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第二节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 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中心意 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 含蓄与含混(概念、关系)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是 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一个中心)
含混(又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 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多个中心)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不过,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 话语蕴藉特性。当然,文学的话语蕴藉特性实际上具有远为丰富和复杂的形态,这里只是简 要列举而已。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不强调文学创作应 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书本 P31-32)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 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
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的一个交往结构。其中,人类的生 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 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 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 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文文学的接受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 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 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 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 方面又是对象的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 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书本 P36最后一段话)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 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② 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
用。
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又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 1,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三章 第一节的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看书) (一)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要注意各种学说的提出者,有什么著名观点,看书!) 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再现说(也就是模仿说):强调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第七章 第一节 一、 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物化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要知道每个学说的代表人物
巫术发生说:弗雷泽代表作《金枝》 宗教发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认为艺术在其活动过程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 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游戏发生说:康德,席勒,谷鲁斯 劳动说(看书 P40)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物质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如何理解(联系书 P100一起看)
【二】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 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 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 值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蓝色对应蓝色,红色对应红色,他们是同一体系的) 补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看看书本 P3最后—P4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章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补充: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史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2.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 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3.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 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这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第四章 文学的审美含义(书 P47)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 文、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书 P49)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 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①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②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征。 ③ 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④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看书 P52起)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最好去翻翻书) A 无功利与功利 B 形象与理性 C 感情和认识
第三节
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 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 本、沟通等要素。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 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的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A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B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自己看书,不会出大题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 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被称为“艺术 家的眼睛”。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 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 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一)回忆与沉思(概念,区别与联系)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见的回忆方法: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联想(概念,区别联系,书上 P133)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 过程。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 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本质上也是想象的一种衍化。
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重点,看书!)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特殊”体现在哪里?】(看书!)
第二节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结合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再现说,表现说等来看】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各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言论要记住,看书!) 一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二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第二章 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这里要注意两个词:“自由自觉”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看一下书, 在 P12)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 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 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 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 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列宁又说:“托 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 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这句话要注意)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 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 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文学 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 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 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西马就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 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 交往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