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主题活动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主题活动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主题活动一、研究背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但在本班日常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朗读的兴趣,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不能沉静的品读和感悟文章,导致课堂上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为此我确立本课题,旨在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及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探索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真正把读落到实处,使学生乐读、愿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研讨过程主持人:《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读了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我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鹿校长:这节课上的顺。

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这里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有意作了铺垫。

王校长:这节课上得实。

“摇花乐”是课文内容的重点。

这部分的教学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指导学生朗读,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对于“桂花雨”的感受,利用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从而感受“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

李主任:要上得活。

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

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

马老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试教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是显得操之过急,就是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我的乐”。

要想自由地驾御自己的课堂,教师的确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一定的的应变能力!三、得出结论1、把朗读的标准交给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唱读,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必须把朗读的这些标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标准进行朗读练习。

2、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采用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①、消除顾点,让学生敢读。

一些学生天性胆小、懦弱,平时讲话都有些胆怯,声音很低,好像蚊子哼,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读书水平"见不得人",于是"沉默下去"。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其他同学也要变讽刺、嘲笑、批评为安慰、欣赏、表扬。

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

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读,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读熟后再读给大家听。

②、内外结合,让学生乐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让学生多读多练,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课后要布置适当的课外阅读的任务,定期举行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朗读竞赛,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到红领巾广播站去播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会读”到“乐读”。

(课前五分钟朗读训练)4、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

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

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6、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7、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指导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在低年级形成的朗读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进行朗读技巧的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我们可以在范读或领读的基础上,直接给予停顿、重音、节奏等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

特级教师张光璎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要技巧。

其实,语文课的读也需要技巧,这种技巧的知道是一种渗透。

”一、朗读课文要注意语速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

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朗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众鸟纷飞景象这一部分时,为了体现出鸟多、树上的热闹和我们眼睛的应接不暇就应读得快一些,反之,如果语速缓慢,就很难体现出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

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二、朗读课文要注意语调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

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先抑扬或先扬后抑(也就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

准确地把握语调的高低就能正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心情。

三、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

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

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

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

如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教师采用喜爱赞美的语气去读,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出悲伤、同情、愤恨的语气,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

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四、朗读课文要注意重读或轻读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的。

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

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但是,朗读技巧的传授不能唯技巧化,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

渗透的方法很多,如:结合范读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在对话中渗透等。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四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生成的问题:把朗读教学贯穿到各个学科领域,我们该如何做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