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规范 DB41_T 1940-2020 河南

城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规范 DB41_T 1940-2020 河南

ICS13.200C 66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 1940—2020 城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规范2020-01-21发布2020-04-21实施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1/T 1940—2020城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目标、原则、范围、对象及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事故灾难类城市安全风险的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固有风险在不考虑安全管控措施的情况下,基于客观因素对风险源进行量化的风险。

固有风险的高低主要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和事故诱发因素的固有复杂程度相关。

3.2类别风险某一行业领域共性风险的集合,通常表现为行业领域(场所、部位)与事故类型的组合。

3.3点位风险在某一地理坐标上类别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3.4风险水平结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表示的风险量值。

3.5风险识别发现、确认和描述风险的过程。

3.6风险描述对风险所作的结构化的表述,通常包括四个要素: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

3.7风险分析认知风险属性和推断风险水平的过程。

1DB41/T 1940—20203.8风险准则评价风险等级的依据。

3.9风险分级对比风险分析结果和风险准则,以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4 评估目标和原则4.1 评估目标4.1.1 全面排查、评估城市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事故灾难类安全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摸清城市安全生产现状。

4.1.2 找准城市安全生产风险源头和重点管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明确城市各区域风险分布及各行业的风险构成,建立城市安全生产风险数据库,绘制城市安全生产风险电子地图。

4.1.3 按照突出源头和系统、兼顾长远与近期的原则,找出城市各类安全生产风险源在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共性/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4.2 评估原则4.2.1 突出固有风险原则基于突出固有风险的原则,体现了风险管理的理念,易于找出风险管控的重点,便于优化各级监管部门有限的人力财力投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使评估结论更加侧重于找出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源头,保持固有风险等级的相对固定。

4.2.2 整体性原则不同行业领域的事故原因和事故特点具有交叉性和关联性,通过事故原因分析和行业风险因素分析,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安全风险的影响和各种次生、衍生灾害因素,将相近的行业领域关联在一起注重运用综合分析手段进行整合分析,提高城市安全发展规划的整体性和集约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4.2.3 网格化原则在地理位置上将城市划分为对应的网格,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行业区域规划、不同层级相关单位职能划分,以网格为单位划分为企业“点”、行业“线”、区域“面”等层次。

网格化原则一方面考虑了城市区域发展特点,另一方面适应了当前条块结合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模式。

通过网格化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有助于找准不同区域的风险构成和突出问题,便于开展针对性地管控。

4.2.4 动态性原则继承、运用已开展的城市各类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结果,对新增或存在的空白和模糊区域/领域进行补充调研和评估,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和持续更新。

5 评估范围和对象5.1 应依据评估目标、评估原则以及特定时间、空间要求,确定风险评估的区域和对象。

2DB41/T 1940—20205.2 按照网格化原则,风险评估的区域范围可以是一个区县、一个街镇(功能园区),也可以是城市整体。

5.3 一般情况下,风险评估对象应涵盖城市工业企业、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事故灾难类城市安全风险源,并关注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

风险评估对象分类参见附录A。

6 评估流程和要求6.1 评估流程风险评估工作包括计划与准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分级、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

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图见附录B。

6.2 计划与准备6.2.1 方案策划6.2.1.1 评估的参与各方应协商确定评估目的、对象与范围,并据此策划编制整体工作方案和专项实施方案(如信息采集方案、调研核实方案、专题培训方案、评估工作指南等),其主要内容包括:a)团队组织:包括评估团队(含专家团队)成员、组织结构、角色、责任等内容;b)计划制定:包括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含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与结论)、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责任分工、时限要求等内容;c)基础表格:包括基层政府信息采集表、行业管理部门信息采集表、企业点位风险信息采集表、生产安全事故数据信息采集表、应急能力信息采集表等。

6.2.1.2 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可根据评估时间要求、预期效果及获取资料情况等,收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当地政府有关文件,初步选择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及评估模型、指标。

6.2.1.3 组织开展包括参与各方主要负责人和信息系统/平台管理员、信息填报人员、联络员在内的专题培训和动员部署,明确信息采集的内容、方法、上报审核程序、现场配合方式等。

6.2.2 信息采集6.2.2.1 城市各级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提供评估范围内相关评估对象的底数清单,并按照规定的数据格式进行数据收集。

6.2.2.2 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宜定制开发专门的信息平台,借助各行业领域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收集与风险评估相关的数据和内外部信息资料,包括但不限于:a)城市辖区内近几年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及其总结分析资料;b)城市相关专项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情况;c)城市工业、人员密集场所、公共设施等安全生产基础因素分布情况;d)城市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能力、应急能力基础现状以及受影响人群的风险意识等;e)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f)城市辖区存在的暴雨、内涝、滑坡、塌陷等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自然/地质灾害风险现状;g)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技术标准、文献,以及典型事故案例、调查分析资料等;h)风险基本信息,包括风险源名称、所属风险源类别、行政区划、所属行业、行业监管部门、负责人、联系电话等;i)风险特征简述,包括固有风险客观数据描述、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以及周边敏感目标分布等;3DB41/T 1940—20204 j)风险控制现状情况,包括现有工程、技术、管理、个体防护和应急等措施。

6.2.3 现场调研6.2.3.1 走访座谈6.2.3.1.1 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宜按照“区域全面覆盖、逐级深入座谈、重点现场走访”的调研方针,依据填报的信息数据资料,采取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函件征询、重点目标现场踏勘与拍照取证的方式,自上而下逐层级开展走访座谈。

6.2.3.1.2 针对城市所辖基层政府:重点了解辖区内发展定位、产业结构、安全生产总体现状和各类风险源地理分布情况、重点关注的风险源(含重大危险源)及其管控情况、生产安全事故数据统计分析情况,收集基层政府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经验做法、突出问题和改进建议,核实报送的风险源信息数据。

6.2.3.1.3 针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重点了解主管行业领域内的专项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监管的企业和场所、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资料与调查分析报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档案记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救援队伍与物资装备、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信息,收集行业管理部门在履行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方面的经验做法、突出问题和改进建议,核实报送的风险源信息数据。

6.2.3.2 现场核实6.2.3.2.1 核实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风险源基本信息是否准确完整、风险特征描述是否与现场实际相符等。

6.2.3.2.2 对可能存在火灾、爆炸等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的工艺设备设施等关键部位进行拍照摄像,建立风险档案。

6.2.3.2.3 对城市所辖基层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送的风险源信息的一致性进行核实校对。

6.3 风险识别6.3.1 风险识别范围与内容6.3.1.1 类别风险识别6.3.1.1.1 对行业领域历史事故数据、风险管控现状等进行统计分析,把握不同类别风险源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初步识别出可能引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名称。

6.3.1.1.2 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座谈,最大限度地辨识及确定对于城市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关键性类别风险源和风险重要度排序,形成类别风险源清单。

6.3.1.2 点位风险识别6.3.1.2.1 在类别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确定辖区和行业领域内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的点位风险源数量及分布规律,建立类别风险源与点位风险源的逻辑对应关系。

6.3.1.2.2 针对辖区相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报送的风险源清单,按GB/T 13861、GB/T 6441规定,分别从危险物质数量、危险工艺、设备设施、从业人数、周边敏感目标分布、是否会对社会公共区域造成严重影响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等方面设定辨识标准。

6.3.1.2.3 全面辨识风险的类型、发生部位、时间、原因和影响因素、形式、对象及其潜在后果,形成点位风险源清单。

DB41/T 1940—2020 6.3.2 风险识别的方法6.3.2.1 应按照风险的特点和类型选择适合的风险识别方法。

6.3.2.2 风险识别时,可使用以下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询问与交流、现场检查、查阅有关记录、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检查表法(SCL)、头脑风暴法(BS)、流程图法、系统分析法、场景分析法、综合推断法、其他。

6.4 风险分析6.4.1 风险分析内容和依据6.4.1.1 应基于突出固有风险和整体性的原则,针对识别出的类别风险和点位风险,从诱发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分析,并确定风险水平。

6.4.1.2 事故发生可能性取决于系统自身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等。

其基本分析步骤包括:a)明确受影响对象。

根据风险识别结果,明确某一风险可能影响的具体对象,包括与风险源接触和周边敏感的人群、设施、系统、环境等的数量、分布情况;b)分析各类受影响对象的风险承受能力。

通过各类情况分析报告、专家会商和专项调研等方式,分析各类受影响对象的物理属性、心理属性等特点,判断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

例如,对人群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从心理素质、防灾应急知识、经济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设施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从抗外力能力、安全设施是否充分等方面进行分析。

6.4.1.3 事故产生后果严重程度取决于对风险的事前和事后控制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a)常态管理水平: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设施设备运行水平、工程技术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预测预警能力;b)应急管理水平: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资源保障水平(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抢险处置能力、人员疏散与避险能力、应急恢复能力等;c)宣传教育培训:包括对内部人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和对周边受影响对象的应急常识宣传教育;d)其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