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答:社会认知往往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来进行。
分为以下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答: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叫自我知觉。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答:社会印象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基本特点:1、间接性;2、综合性;3、固执性。
10、印象形成的模式有哪些?答:有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两种基本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识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11、名词解释:相似假定作用、类化原则、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第一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
答:相似假定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在社会生活中,背景相同的人并不一定有相似的个性和行为反应特征,但是人们却往往根据一些外部的社会特征,判断自己和他人的相似程度。
类化原则: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在认知具体个人时,一旦发现对方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性加诸对方身上。
积极偏见: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积极性偏见只适用于对人的评价,当认知对象不是人格的物体时,它就不会出现。
隐含人格理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
又称相关偏见,这种偏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把认知到的各种特性有规则的联系起来。
每个人都依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性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总体形象。
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
这种初次印象在对人的认知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往往是交往双方今后是否继续交往的重要根据。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近因效应: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仅依据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
光环效应:由于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反之,如果某人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
12、什么是侵犯行为?答: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13、侵犯行为可分为哪几类?答:有反社会的侵犯行为、维护社会准则的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性行为、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14、什么是挫折?答:是指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努力时,遭受到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5、侵犯的理论解释有哪些?答:本能论,认为人类的侵犯性行为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侵犯性行为是社会习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16、侵犯行为可通过哪些途径消除或控制?答:1、宣泄;2、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3、提供非侵犯性的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
17、什么是利他行为?答: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8、利他行为有哪些特点?答: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3、自愿的;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19、什么是旁观者效应?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进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20、请对旁观者效应进行解释。
答:1、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上每个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都有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在行动之前会比没有他人在场时,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要作出的反应与他人的反应加以比较,以防作出尴尬难堪的事情,给人以笑柄。
比较的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利他行为时就产生了对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在当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3、多数的忽略,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人对整个情境的知觉和解释、判断。
紧急情况出现后,没有前去相助是因为对情境的解释不清楚,因为当有其他人在场,且他人都镇静自若,平静专注干着各自的事情时,就会造成没有什么危险事件发生的知觉,也就是说别人的反应影响了个体对事件的判断、解释、认知,个性也会镇静下来不予理睬,这种忽略对个人采取的行动有一种抑制作用。
4、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救助他人的责任会减少,这是因为见危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内疚感往往会扩散到他人身上,而由于责任扩散,个人的责任相对减少,个人不去帮助受难者的代价也会减少,因此他人在场会减少个人的助人行为。
21、求助者的哪些特点可以影响其能否得到帮助?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老人和孩子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有魅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
22、什么是态度及其特征与功能?答: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态度有五个特征:态度是个体意识和神经系统的某种状态;态度表示准备反应;态度是有组织的系统;态度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态度对个体行为产生指导性的和动力性的影响。
态度认知功能,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的信息;情绪功能,人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一致的事物会带来满足,与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满足的情绪;动机功能,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主要有三方面:适应功能、表现功能、防御功能。
23、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是什么?答: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和内化。
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上述可能性消失则其行为马上终止。
同化是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的接受他人观点、信念,是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它不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才形成与转变态度,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很重要。
内化则是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的转变自己的态度,这意味着人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
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中最持久,最难转化。
24、阐述海德的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答:海德的平衡理论又为人际关系理论,人的认知对象包括世上各种人、事物和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联成一体被我们认知,联成一体的两对象间的关系叫单元关系,个体对单元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一个方向的,当个体对单元内两对象的认知和评价一致,其认知体系就平衡,当评价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将引起不快和紧张,个体会设法解除,解除紧张的过程就是人们态度转变的过程。
25、举例说明费斯廷格关于改变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关系,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矛盾的信息,当人们的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就会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关系。
当个体发觉自己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时,便出现了不协调状态,不协调状态有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认知因素对个人的重要性,二是不协调的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产生认知不协调后,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愉快及紧张的感觉,由此而产生解除不协调的动机,态度也就随之而改变。
以抽烟已经成瘾同时又认识到抽烟会产生肺癌,严重危害健康的人为例,解除失调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他的认知元素趋于协调,例如,认知元素A—我喜欢抽烟,与认知元素B—抽烟容易得癌症,是不协调的,一个人可以改变A为我不喜欢抽烟,或改变B为抽烟容易患癌症是不足信的,从而可以达到协调;第二,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况,例如上例中认知元素A与B的不协调,可以增加新的认知元素C—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很多,认知元素D—抽烟可以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心理健康等,可以使不协调程度大大降低;第三,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如上例中,可强调A可以使我快乐,这是最重要的,不必管以后会不会患癌症,也可强调B,认为自己的健康最重要,为此可以少抽烟甚至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