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选C项。

【答案】 C
2.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答案】 C
3.“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耕作农具种类齐全,这是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典型表现。

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4.(2017·1月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D.“井渠”
【解析】根据“李冰”“成都平原”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5.下列有关小农经济这一生产模式的认识,错误的是()
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
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
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
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
【解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答案】 D
6.清初嘉兴人张履祥设计了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今即其遗业,为经画之如左: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

……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

”这一模式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
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项。

A、B、D三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

【答案】 C
[能力提升]
7.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解析】题干中的谚语说明农作物种植按照节气进行,不违农时,故选A 项。

【答案】 A
8.《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小农经济关乎封建社会的稳定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

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说明了这一点,故选A项。

【答案】 A
9.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005】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

……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应如何认识材料三中的观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逐小问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即可。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农业生产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以下内容请删除
怎么学习高中文科历史
1.上课好好听讲。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课件,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2.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

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

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

不会的忘记的,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3.有适当的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忙的时候几道也可以。

但要保证每天都要做一定时间的历史题(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觉。

历史的错题要及时解决,不要积累起来。

4.重视历史课本。

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

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

考前一定要看书。

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

5.关于历史错题本有没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没必要千篇一律。

有些错题和年代和人物有关(也就是标准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到,毫无争议的)值得记下来反复复习,但一些理解题,存在争议的就没必要了。

最重要的是有了错题本一定要去看去复习。

6.学会利用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对于历史这门课非常重要,虽然大事年表书店里可能有,但建议自己制作,即摘录上书本上每一个时间和对应的事件人物,再按顺序排列。

着有助于理清思路。

如何能学好高中历史
1.以史为论据,理清线索历史都是存在的,即使有些误差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以我们书本上讲述的为依据,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应该是少之又少。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史为论据,不要片面的去理解和批判,理清我们需要的线索,不要断章取义。

2.唯物的历史观,辩证的思维方式首先以史实为依据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掌握史实,尊重史实,这些才是我们解答历史学科问题、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养成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去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的问题思维习惯。

此外,历史也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社会学科,涉及我们人类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活动和科技、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中西的结合比较,以及注意它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比较,看待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和世界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问题。

小编推荐: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3、加强训练,注重总结历史学习注重理解和记忆,更注重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对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的掌握,提高概括、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的练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对重点知识、重点内容、重要结论、重要线索、典型题目、解题规律方法以及小专题的总结和掌握,以及注意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进而得到升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