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共30小题)1.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

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①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获胜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胜②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理解。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和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解答】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区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通过研读右图,你能判断它反映了()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分析】本题以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

【解答】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3.公元207年,曹操写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的“壮心”是指()A.打败袁绍B.统一全国C.镇压张角D.复兴汉室【分析】本题考查了曹操的志向。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国鼎立的有关诗句与知识的理解能力。

4.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大剧院十周年戏曲邀请展的舞台上,迎来大剧院首部原创京剧《赤壁》,再次以磅礴的气势重现赤壁之战的历史风云。

在这一戏剧舞台中可以看到的场景是()A.袁绍大战曹操B.周瑜大败诸葛亮C.火烧曹营D.曹丕称帝【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解答】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故从京剧《赤壁》看到的情景是火烧曹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的理解和记忆,要根据赤壁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作答。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分析】本题以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出现了很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同时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强,所以该阶段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应该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的相关史实。

6.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建立魏国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分析】本题以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

【解答】依据所学,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可知,曹操建立魏国不符合史实。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台湾在三国时称为()A.琉球B.流球C.台湾D.夷洲【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台湾的名称。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台湾在三国时称为夷洲。

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台湾)。

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

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

8.230年,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夷洲”指()A.台湾B.日本C.西域D.印度【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的台湾。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解答】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30年,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夷洲”指台湾。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时期的“夷洲”指台湾。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我国()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

A.南方B.北方C.西方D.东方【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

【解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写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10.“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曾定都洛阳的朝代。

【解答】题目给出的几个政权中曹魏、西晋和北魏曾先后定都洛阳。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洛阳的相关历史。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突出表现在()A.北民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水利工程修建,荒地垦为良田C.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秩序安定D.南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分析】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突出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荒地垦为良田。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东晋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

12.如图是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对该图说法准确的是()A.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北方人的南迁促使北朝后期我国出现各民族大交融C.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犬戎、羯、氏、羌D.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高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北方移民南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西汉时期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西晋后期,匈奴等少数民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故对图片说法准确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原因与影响。

13.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刘裕B.苻坚C.王猛D.司马炎【分析】本题以西晋灭亡后,统一黄河流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方统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西晋灭亡后,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北方统一的有关内容。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场战役是()A.阪泉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

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次战役是淝水之战,它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与影响。

1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如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政权分立D.江南的开发【分析】本题以三张图片为依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由图片“胡人牛耕图”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由图片“胡床”“方凳”可以看出,中原人民接受了接受了少数民族文化,因而三张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