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之” ,深刻表达了幽怨、压抑的情绪。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碣石调·幽兰》片断:
欣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欣赏 古琴曲《酒狂》 《酒狂》是阮籍流传至今最为著名的琴曲。这是一首含有强烈反 抗情绪的琴曲。表现了阮籍空有自己的理想,但是怀才不遇,而又不 甘心随波逐流,于是只好寄托酗酒。这也恰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中的 普遍现象,是一种消极斗争的手段。 《酒狂》的音乐基本上是同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的音高上进行变 奏而成的。重复各段落之间有一些起连接作用的过渡段落。乐曲打谱 为三拍子,并在每组第一个弱拍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头重脚 轻、步履蹒跚的效果,生动刻画了醉酒后的步态和迷离的神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器乐的发展
此时期乐器的发展以外国传入的乐器为主,较为重要的有弹拨乐 器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吹管乐器的筚篥和方响,打击乐器的锣和 钹等。
敦煌北魏壁画中的曲项琵琶
敦煌北魏壁画中的五弦琵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筚篥 锣
方响 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歌舞戏的出现
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装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有 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的雏形的艺术形式称为歌舞戏。
重要的节目有《代面》(即《兰陵王》)等
宗教音乐的出现和发展
佛教的传播手段: 1、广泛利用民间音乐,在佛教法事时使用歌唱和奏 乐作为吸引群众的工具,达到宣传教义的目的。 2、经常举行庙会,在街头利用各种民间音乐和百戏 来吸引群众。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寺院成为了民间音乐的 集中者、保存着、传授者和提高者,但是也要注意到佛教 利用民间音乐对群众的麻痹作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乐律学的发展
神秘主义:南朝宋人钱乐之和梁朝沈重的360律。 依照三分损益之法,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一直推算 到360律。目的是为了附会历数和“日当一管”的乐律思 维逻辑,以便附和他的迷信学说。 科学主义:晋代荀勖的笛律和南朝宋何承天的“新 律”。 笛律主要贡献是在乐器改良中制成十二笛(竖吹), 每支笛子一个调。由于运用了“管口矫正”,其发音基本 符合三分损益法的标准性。 新律是最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最早的律制,是世界律学 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古琴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琴艺术的成熟期。 首先在形制上已出现了十三徽,各个徽位与琴弦全长的弦长比例 基本上构成纯律体系的各音。无论在泛音、琴上的按音或者以琴弦散 音为音阶主音所构成的七声音阶均属于纯律体系。体现了当时纯律的 实际应用。 出现了最早的古琴文字记谱法 其次,还出现了大批的文人琴家和琴曲,如:丘明的《碣石 调·幽兰》、阮籍的《酒狂》、嵇康的《嵇氏四弄》(《长清》、 《短清》《长侧》、《短侧》)等 欣赏 丘明的《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惟一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属于以 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3~ 590年)。“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幽兰”指乐曲所表现的 内容 。《碣石调·幽兰》 “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乐论》
阮籍的《乐论》是从神秘主义观点出发,认为音乐 是天地和万物的本体,并且这里所指的本体是指阴阳而言, 而不是真指物的本质。他认为只要音乐协和,就能够使天 下万物协和一致。然而协和的音乐只能由统治者创造,然 后被人民所接受,而不能够随便地创造。主张由统治阶级 垄断音乐的创作权利,从而反对一切人民的创作。
《酒狂》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音乐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1、开始由政治、社会思考专向音乐本体化层面; 2、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占有突出地位,既与儒家音乐
美学思想正面冲突,又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融合; 3、儒、道、释三教鼎立的时代思潮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各民族歌舞伎乐的输入
公元4世纪 公元384年
龟兹乐与汉族 音乐融合而成
北周武帝 568年
后魏
北魏
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
印度 新疆库车
中亚西亚萨 中亚西亚阿 新疆喀什 马尔罕地区 富汗以北 噶尔
与突厥 通婚
出使 西域
这些歌舞伎乐的输入,为后世隋唐宫廷九、十部乐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和歌 结合南音 清商乐
向南方传播
战国“楚 声” “吴声”(江浙南
南方 京)
“西曲”(湖北、荆
楚)
根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记载,清商乐所
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 笛、篪、箫、埙、钟、磬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清商署的建立
魏晋时期,清商乐兴盛,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起 便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
第四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 统音乐文化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以民族融合为主要特点,可 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 由于战争的频繁,政权不稳定,音乐文化发展则侧重于民 间音乐文化之上。
清商乐的出现与发展
周代“国 北方 风”
主要的美学著作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阮籍 的《乐论》等。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 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 现出来的。由于每个人心中的哀乐不同,因此对于相同音 乐的理解也会不一样,那么被触发起来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 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等作用方面,是有着进 步意义的。 《声无哀乐论》是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 利的音乐思想的代表,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 乐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