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导入新课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1)建安诗人“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

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

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

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

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

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

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

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

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

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最能表达他的心志。

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蔡文姬,原名琰。

文学家蔡邕之女。

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

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

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

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

居匈奴12年。

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

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大诗人。

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

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

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

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决心抛弃功名利禄,与官场决裂。

所以,他的退隐,是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归隐田园后,由于生活贫困,又经常接触农民,因此,他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和体会,这些就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生活泉源。

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共120多首,其中大量的是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的田园诗。

这些诗,富有人民性、现实性,为人民所喜爱,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到了晚年,陶渊明在总结全部社会经验,真切感受劳动人民苦难、要求和理想的基础上,虚构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不纳赋税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就是他的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

诗人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中特地说了一句桃花源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话,一方面是说桃花源里的人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心态,另方面又是笔力千钧地否定了一切封建王朝,这是“无君论”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过着痛苦生活的农民意愿。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田园诗人的鼻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称为“陶体”。

唐宋时期一些著名的大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二、南北方的民歌南北朝时期,民歌盛行。

它是这一时期文学中的瑰宝。

南方民歌的特点是优美抒情,如流行于太湖流域的《吴声歌》和流行于江汉地区的《西曲歌》。

北方民歌的风格与南方民歌迥然不同,多数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马上奏的军乐曲辞。

其特点是雄壮豪放,尚武之风很浓。

如《敕勒歌》(请同学们看课文),只27个字,便出色地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又如《木兰辞》,它用300多字,又五言为主的杂诗形式,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12年,最后凯旋归来,不受封官赏赐,回到故乡的动人故事。

木兰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尊敬和喜爱的巾帼英雄。

《敕勒川》和《木兰辞》是北方民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三、大放光彩的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百花盛开的境界,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美不胜收。

下面介绍几位著名的书法家。

(1)钟繇,颍川(今河南长葛县)人。

曹魏时大臣,后升任太傅,世称“钟太傅”。

他对书法的最大贡献是把隶书字体开始转化为楷书。

而且他的书法艺术很高超,能写各种风格不同的字体,尤其是擅长隶书和楷书。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巧妙绝伦”。

可惜他的真迹已失传,现在看到的只有摹本《宣示表》了。

后人把他和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2)东晋“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

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

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

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

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

这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40多人,在会稽山阴兰亭地方游宴兴会。

这班文人乘兴写了很多诗。

王羲之也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故名为《兰亭序》。

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

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

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

《兰亭序》原来为王羲之的子孙保存。

后为唐太宗李世民所访得,视为国宝,号召向王羲之学习,王羲之的字体成为书体正宗。

可惜的是唐太宗死后,将《兰亭序》手迹作为纪念品置于墓中。

后来墓又被盗,手迹从此失传!现在我们见到的只是摹本而已。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名闻天下,慕名求字的人很多,“书成换白鹅”的故事就很典型,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介绍。

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

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北魏时,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提倡学习汉文化,他们把书法艺术刻在石碑上,让人们观摩学习,通称为“魏碑”,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因为它是一种重要的书体。

四、传神的绘画(1)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的特点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因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同时,山水画也开始形成。

宗教画,是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绘画。

山水画是以写自然景色为主的绘画,是中国画之一种。

不过,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只是萌芽状态。

这就是当时绘画的特点。

当然,这时期还有人物画、肖像画等画种。

(2)东晋大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

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东晋大画家,他擅长人物画。

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

画人物,难度很大。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

因为画人,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

只他点眼睛,画中人就象活人一样要和人说话了。

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常常废寝忘餐,通宵达旦,象发痴一般。

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

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

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请看课文插图和书前的彩图。

)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

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

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

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帝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3)梁朝画家张僧繇张僧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

南朝梁画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院壁画,主要是宗教画。

他还善于画龙,传说他在寺庙的壁上画上四条白龙,其中两条画上眼眼后,破壁飞去。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典故。

这传说不可信,但反映了他的画技高超。

五、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1)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加强人们对佛教的宗教意识和膜拜,除到处兴建佛寺外,还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的武州山北崖。

开凿于公元460年前后,历时百年之久。

东西连绵1公里。

现有洞窟53个,其中主洞21个。

总共雕刻了约10万个佛像、飞天和供养人(指资助佛寺或以修行支持佛教的人),还有其他各种浮雕图案。

石佛大的高至数丈,小的只有几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