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习课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复习课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教材、教法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
个课时,第 1 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
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 生
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 理
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 行
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 量
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 力
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 点,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 师归
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 生的
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 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
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
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成像的几种情况(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
胡距(U) 像距(?) 橡艄正 鯛同异侧
缩小 黒相机
u=2f v=2f
等大 实
放大鷗小鮒

分界点
Ku<2f v>2f
实 异侧

m

u=f
不成像

实像与戢分


uu
正立 啟大

同侧

二、规律:⑴成实像时: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也减小;
当物距减小时相距增大,像也增大。
⑵成虚像时: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减小,像也减小。
⑶一倍焦距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也是倒立、正立的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处是放大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⑷当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5
、成像光路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
但我们一定 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
究,通过培 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的飞 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
华,深化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特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