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尿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6年5月4日 地点:内①科医办室 内容:内①科护理业务查房——糖尿病的护理 参加人员: 主持人: 今天我们业务查房的内容是糖尿病的护理。众所周知,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 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约3000例,每年大约增加120万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国际糖尿病组织报告,2003年中国约有糖尿病患者 2260万,以目前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超过5000万。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糖尿病大国,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糖尿病人数将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因此,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效的患者教育对我们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今天,利用这次查房,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请责任护士郑莉介绍患者病情:
郑莉:一般资料:万四秀 女 71岁 入院时查体: T:36.5℃ P:90次/分 R:18次/分 BP:154/85mmHg 主诉:再发口渴、多饮、多尿半月。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再次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患者在当地侧血糖明显增高,空腹血糖在12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高于20mmol/L,但胰岛素(若和灵30R)用量未变(早餐前15单位、晚餐前11单位)。今来本院就诊,门诊以糖尿病收入院。 既往史: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近年来常出现一过性失忆症,智力亦逐年减退,曾有脑梗死病死。无过敏史。
郑莉:首先,就让谭丽成来简要叙述一下什么是糖尿病。 谭丽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症。持续高血糖是其生化特征。那么什么是高血糖呢,我再和大家复习一下: ▪ 血糖超出正常范围,都称高血糖;为避免误差,一般建议查两次以上。 ▪ 空腹血浆血糖正常范围:65-109mg/dL;若大于110mg/dL(小于126mg/dL)者可称为空 2
腹血糖受损;大于或等于126mg/dL可能属糖尿病。 ▪ 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在140mg/dL以下属正常;若已超出140mg/dL,但未 达200mg/dL,称糖耐量低减(IGT);大于200mg/dL可能是糖尿病。 ▪ 随机血浆血糖不应超过200mg/dL。 ▪ 出现血糖高于200mg/dl时,为高血糖。
郑莉:谭丽成介绍的很详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分型,杨苗为大家介绍一下。 杨苗:糖尿病的分型: 1. 1型糖尿病(Type 1 DM):由于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达80%以上),使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我国患病率约5%,多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酮症倾向是其临床特征;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2. 2型糖尿病(Type 2 DM ):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所致,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约占总人数90%,可分为非肥胖及肥胖两个亚型;临床上起病缓慢,“三多”症状不明显,无酮症倾向,不易早期诊断;早期可不用胰岛素治疗。 3. 妊娠糖尿病(GDM):特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由于胎盘分泌多种胰岛素抵抗激素,常在中后期出现持续高血糖,常需要胰岛素治疗;与糖尿病女病人妊娠概念不同。 4. 特殊类型糖尿病:指上述3型DM以外的糖尿病,常见的如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疾病等。
郑莉:下面再由冯航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冯航: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 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 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 %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 三、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 3
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 五、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六、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
郑莉:看起来到现在对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我们还没有完全破解,还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好,下面我们就让赵雪辉为我们介绍一下糖尿病的症状和特点。
赵雪辉:1型糖尿病的特点:起病往往较急,常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倾向,常因某些应激情况(急性感染、治疗不当、饮食失调及胃肠道疾病或其它应激)诱发。 发病年龄:可发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70岁后也可见发病;有一种特殊的类型,称LADA(成人晚发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治疗:多数需终身胰岛素治疗,且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某些病例初期查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阳性,但可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的特点:起病缓慢;多在40岁以后发病;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 视物模糊;易疲倦、皮肤搔痒等,可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妊娠糖尿病危险因素:除以上外,还有年龄过30岁;有异常产史,如胎死宫内、产巨大儿史(出生体重>4Kg)等、多次流产或死胎,但原因不清楚 其它:皮肤瘙痒,特别是妇女的的外阴瘙痒; 反复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感染了肺结核,且病情发展迅速;肢端麻木或感觉过敏;原因不明的浮肿;下肢溃烂或坏死;年龄较轻即患有白内障,或视力减退
郑莉:好,了解了糖尿病的症状和特点以后,我们就和张蕾一起来学习一下糖尿病的治疗。 张蕾:糖尿病的治疗 4
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 一、糖尿病的教育:要教会患者认识糖尿病,接受糖尿病和积极治疗糖尿病, 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运动,正规治疗。 二、 饮食治疗: 1)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2)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3)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 三、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的意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轻中度高血压;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情况;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 运动治疗的适应症:1)病情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 2)体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最佳适应症 3)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 4)稳定期的妊娠糖尿病 运动治疗的禁忌症: 1. 合并各种急性感染 2. 伴有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并且活动后加重 3. 严重糖尿病肾病 4. 糖尿病足 5. 严重的眼底病变 6. 新近发生的血栓 7. 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5
8. 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血糖>16.8mmol/L),明显的低血糖症或者血糖波动较大 运动的类型:运动锻炼应为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打太极拳、跳绳等。运动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运动频度为每周锻炼3—4次为最适宜。 运动时间段的选择: 通常于餐后1—3小时之间活动为佳,因为此时血糖水平升高 避开药物作用高峰,以免发生低血糖 若必须在药物作用高峰时运动或体力劳动,应适当增加饮食 运动的注意事项: 1.了解你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 2.血糖高于14mmol/L,不要运动。 3.运动要有规律,强度应循序渐进,由低到中。 4.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合理安排时间。 5.避免高强度运动,防止意外伤害。 6.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软饮料、葡萄干,以备出现低血糖情况下食用。 7.佩戴胸卡。 8.穿着舒适合脚的鞋,并注意足部护理。 9.锻炼前多饮水。 10.如运动前血糖较低,应先加餐。 11.运动会引起食欲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应注意饮食控制。 12.如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应监测血糖并注意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用量。 13.运动减体重亦应缓慢进行,每周减重400g为宜。 四、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1)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包括磺酰脲类(有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非磺酰脲类(有瑞格列奈);胰高血糖样肽-1类(代表药物为依克那肽) 2 )胰岛素增敏剂 :包括噻唑烷二酮类(有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双胍类(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和丁双胍);脂肪酸代谢干扰剂(有依托莫司)。 3)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4)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依帕司他 胰岛素治疗:目前常用的有诺和灵30R、诺和灵R、诺和灵N、诺和锐、诺和锐30、甘精胰岛素、优泌乐、优泌林等。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层。其正确的方法是: 捏起皮肤注射,同时使用短而细的针头。应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和区域,可按照左右对称轮换的原则。不同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按由快至慢的速度分为:腹部、手臂上及外侧、大腿前及外侧、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