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
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
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
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
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
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
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
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
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
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
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龙图腾形成的其它说法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几种说法。
一、马。
马长八尺为龙。
二、蜥蝎、鳄鱼。
唐兰、何新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蜥蝎、鳄鱼为龙的原形。
三、恐龙。
王大有认为龙的原形是早已灭绝的恐龙。
还有人认为,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
胡昌健却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还有人认为龙形源出闪电等等。
刘克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认为,后世的龙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纹,也是原龙的一个类型。
距今4500-3900年前,汾水流域分布的龙山文化陶类型中,出现了以蛇为原型的原龙纹。
在河南濮阳漳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中,又发现了以鳄鱼为原形的蚌塑原龙纹,距今6460年。
另外辽河流域5000年前的先民创造了以猪为原型的原龙纹。
在距今5000-4000年前后的江苏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又有以虎为原型的原龙纹。
原龙纹虽然都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但它们的含义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这些原龙纹都不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动物形象,而是包孕着浓厚的宗教观念。
它们都起着沟通天地传递人神之间信息的作用。
这些原龙纹在长时期的并行、并存之后,全部相对稳定地延续到商文化中。
但是,以这六种原龙纹的原型来说,蛇、虎、鱼、鲵鱼都于伏羲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不妨说,伏羲氏,就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缔造者。
当然我们也就是羲皇子孙,龙的传人。
至于炎、黄,本身发源于甘肃东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后裔,是羲皇子孙。
伏羲的姓氏、帝号由于古书记载的不统一,伏羲氏的身世有许多谜。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纪•三皇本记》中讲:“太皞庖羲氏,风姓”,又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
太皞,在先秦书中,又作太昊。
最早的文献中太昊和伏羲是分开的,没有同时出现,战国末年的《世本•帝王世系》开始连称。
太,也就是大。
昊,明亮的意思。
大而明亮,暗示伏羲氏功盖千秋,如同太阳之与万物。
庖牺为部落名,相付伏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
伏羲时代,人们开始把野生的猪、狗、牛、羊驯化并圈养,什么时候想吃或者给自己的祖先做祭祀的供品,才拉出来宰杀。
并且,伏羲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以前生吃的东西就可以做成熟食。
同时也发明了制陶,先民再也不用喝生水了。
伏羲氏在饮食条件和习惯的改善上做也了巨大的贡献。
“庖牺”又写作“包牺”,包字小篆为,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包,像人怀孕,巳在甲骨文中像小孩形。
则庖又含有生殖的意思了。
伏羲氏又称宓羲氏,虑牺氏。
古文中宓为严密的“宓”。
虑为伏牺之“虑”,即伏字。
汉魏以来借宓为虑,就混淆了。
司马贞说:“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
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受到启发,发明了网罟。
网是用来捕鱼的。
罟的作用是先挖一个大坑,然后用罟覆盖,再铺上树枝树叶,把野兽从山上赶进这个陷阱,最后捕杀。
或者张网于树上,捕抓鸟雀。
宓,从文义上讲,宝盖头和必字的“X”像渔网一角,里面的点似乎可以表示捕获的猎物。
这样解释,句意虽然通顺,但和宓字的古义相背。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宝盖头像房子形;“必”字由“八”和“弋”组成,八为左右分开,表示女性生殖器,“弋”是拴有丝绳的箭,射出后还可以收回来,表示男性生殖器。
合在一起,有生殖的含义。
中国的姓氏,凡是从母系氏族来的姓都带女字旁,比如姜、姚、姒等等,伏羲氏风姓,没有女字旁。
这并不是说伏羲氏不是从母系氏族而来,而是伏羲氏做为最有影响的父系氏族部落,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关健,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更高阶段。
因此,相对于其他父系氏族来说,伏羲氏的创始意义更大。
在自然界中,春天一到,春风一吹,万物开始复苏生长,风姓也有殖的含义。
因此,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男性始祖,自然也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创始人。
《周易》中讲到,八卦可以代表一个家庭。
乾、坤两卦分别为父、母,震、坎为长子、次子、三子,巽、离、兑为长女、次女、三女。
父母年岁已大,已不具备生殖能力,不能繁衍后代。
坎、离、艮、兑尚未长大成人,只有作为长子、长女的震卦和巽卦,也就是雷和风的结合才能繁衍后代。
在古文献中,伏羲氏的母亲为华胥氏,华胥风姓,华胥履迹于雷泽,雷泽有神为雷公,雷公相薄而生万物,又于八卦生殖之说暗合。
可见,伏羲氏风姓,实在是暗示伏羲是中华远祖中第一位男性始祖。
龙文化——龙源周口:一、伏羲与龙太昊伏羲是中华龙的鼻祖,龙的传人。
先秦典籍记载,太昊伏羲“龙形”“蛇躯”“鳞身”;从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伏羲、女娲亦为“蛇身人首”,是龙的形象。
在清代乾隆时,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发掘出东汉晚期武梁祠石室画像,其中有“蛇身人首”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像(《武梁祠画象•卷一》)。
早在西汉时期,鲁恭王所建灵光殿里,也刻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壁画。
鳞身也好,蛇躯也罢,都是说的是“龙形”。
本世纪,又有很多新的考古发现,诸如:在河南新郑县出土的*腹花纹(见《新郑彝器》);滇东北昭通出土的东汉石棺(孙太初《云南古代画象石刻》,云南《学术研究》1963年5期);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残碑浮雕(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公社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重庆沙坪坝出土的东汉石棺(常任侠《重庆沙坪坝画象石棺研究》《时事新报》渝版《学灯》第41期);陕西咸阳出土的北周石棺石刻(《陕北东汉画象石刻选集》);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隋代绢画(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考古特号》第3号,中国科学院1952年印)。
这些石刻画象均类似西汉鲁灵光殿壁画上的伏羲、女娲像,变证明了伏羲、女娲是“龙”,是“龙形”。
从人类发展史考察,人的形体从离开动物界发展成为万物之灵长,人兽已有了严格的分野。
人就是人,兽就是兽,人的形状不应当是半人半兽的形状。
但从文献记载、画像石刻、绢画,人类学故事传说、伏羲和女娲却为“蛇身”“龙形”。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到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历代的帝王无不接过太昊伏羲的龙图腾主义而龙袍加身,自称为“龙”,为“真龙天子”。
二、龙的出现太昊伏羲故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史称“龙都”。
伏羲定都淮阳后,国家井井有条。
后来,黄河中出现了一个马身龙鳞生着双翅的怪物,人们都十分惊奇地报告给伏羲,伏羲看后认定是匹龙马,说龙马出现是“文明之兆”。
因此,他就把部下的官员都以“龙”字命名。
如命朱襄为飞龙氏,让他造书刻字;命昊英为潜龙氏,让他作甲历、计年月,分昼夜,标明东、西、南、北、中五方;命大庭为居龙氏,让他主管建造房屋、烧制陶器;命混沌为降龙氏,为民灭虫除害,驱赶猛兽;命阴康为土龙氏,负责耕种田地,发展农业;命栗陆为水龙氏,掌管疏浚河道,繁殖草木。
又命春官句芒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龙的图腾就此诞生,龙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
在早期的文献中,《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曹植《女娲画赞》说:“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楚辞•天问》说:“登立为帝,谁首尚之?女娲有体,孰执匠乎?”屈原被流放在外,看到王庙伏羲女娲异常人的壁画像,感到奇物,发出“孰执匠乎”的感叹。
所以汉代王逸注中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孰制而图之乎?”这些简单的记载,佐证了在战国之前,伏羲、女娲人头蛇身的龙的传说已经风传,汉承先秦之说,除王逸所说的“女娲人头蛇身”之外,还有王文考(延寿)在其《鲁灵光殿》中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灵光殿是鲁恭王余的建筑物,赋中所描写的是类似武梁祠刻石壁画。
从恭王余到王文考三百年间,殿字几经修茸,但那伏羲女娲画像不曾变动,可见其神而渊古。
晋人王嘉《拾遗记•卷一》中记:“春皇春,庖牺王别号……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发垂委地。
”卷二中又说禹开凿龙门,迷失路径而见一神,“蛇神待侧。
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
”蛇身这神即羲皇。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女娲氏代立,亦风姓也。
……亦蛇身人首。
”三、周口与龙龙都六千多年前,东方夷族著名首领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状态。
又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伏羲死后,葬于淮阳。
其妹女娲代理首领。
继伏羲兄妹之后,炎帝神农氏称王,定都于此,故曰陈(淮阳自此称陈)。
当时野兽渐少,人口渐多,常常食不果腹。
神农就领导先民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华夏民族的生活由游牧过渡到定居。
夏代,陈属豫州。
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
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龙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
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
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周口建专设市,淮阳一直是周口的属县,周口从此为"龙都"。
龙湖《诗经》《东门之池》中的“池”,指的是陈城东关湖,《泽陂》中的“陂”泛指陈城龙湖东关湖。
那时候,湖内有蒲有荷,遍生嫩蒲荷花,已是人们观光赏心之地,是年轻男女情侣们相聚倾心之所。
《诗经》是一部春秋民歌总集,从记载看,说明了龙湖东关湖历史之悠久,在西周时代就有东关湖了。
1986年,龙湖东关湖滩上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陶片、陶器、木炭;1994年,龙湖东关湖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和铜方壶等,*是帝王贵族洗手或饮酒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