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

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

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声明】:本文部分文字素材来源【合一文化】铜镜群专题交流,图片素材来源于中国嘉德、上海泓盛、北京保利与北京景星麟凤拍卖公司拍卖图录,特此表示感谢。

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

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

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

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

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之意。

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又是先民们辟邪禳灾,引领人们升仙,保护人们的吉祥物,受到古人的欢迎与喜爱,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虎纹铜镜和虎形器物如虎符、虎首瓷罐、青瓷虎子、虎钮于、虎形铜带钩、虎纹铭文戈、虎纹青铜剑、虎纹青铜矛等,充分说明了先人们对虎纹的喜爱。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

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

”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

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宫。

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是我国先民最喜爱的动物纹饰之一。

我国古铜镜上最早的虎纹出现在西周,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

镜面平直,背面有四个平行的弓形钮,钮的左右两边有对称的虎纹,虎纹以单线勾勒而成,呈张嘴吞噬状,张巨口,竖利齿,蹲踞或屈足状,臀部饰以圆圈纹,身躯饰以弧状纹。

前上方(即钮上)是一只鹿,钮下是展翅的大雁,也均以线条勾出。

无论虎,还是鹿、雁均显得简陋古朴。

一.虎纹饰探源我国民间关于老虎的传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还曾以虎作为图腾信仰,在民族史诗和民俗活动中传承着虎文化。

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

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

”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

我国原始先人认为,宇宙间的每一种动物都是具有神力的,人们对它们加以崇拜,以企求其驱灾除祸,保护人类平安。

这种思想在商代青铜器器形及纹饰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青铜器器形和纹饰都表现了动物对人类的保护。

如商代的虎食人卣整个造型神秘狞厉,虎踞坐,前足上饰顾首龙纹,后足及尾为器足,圆眼直耳、张口露齿、面目狰狞,盖顶立兽为纽,提梁饰夔纹,两端有兽面,虎怀中抱一人,人两臂紧抱虎身,脚踏虎爪,身饰方格纹、兽面纹、蛇纹。

人面容呈恐怖状。

以前将此纹饰解释为虎咬奴隶头,表示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镇压和恐吓。

这一解释显然带有特定时代的思维特征,是不正确的。

其实,它真正要表现的并不是动物对人类的威慑,而恰恰相反,它表现了动物神对其他物种的震慑和对人类的保护。

整个造型显示了动物之王对人的呵护,它虎视眈眈地注视四周,惟恐有危险靠近人类,如同对自己幼崽的全力以赴的维护。

诸如此类的有关动物驱妖降魔保护人类的青铜器纹饰还有很多。

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尊的肩上有一躯干向两侧展开的虎,虎口下有一怪人,手足皆作兽爪形,没有衣冠。

此一图像也不是以前所谓的猛虎正欲吞人的图像,而是表现了猛虎对人类祖先的保护。

类似图像还有殷墟五号墓出土的青铜钺上饰有两虎张口面对一人的图像,司母戊大鼎耳上也有与此相同的图像,都表现了动物之王虎对人类的保护。

这也反映了在古代,由于人的力量还很弱小,各方面还需仰赖自然的恩惠和保护,人类还未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们由于对虎的敬畏,转而开始敬仰它,从而认为鬼神也会像人们一样畏惧它,于是老虎在当时被作为一种图腾,可以用来镇宅辟邪。

很多官宦人家都希望能够家门出虎子,因此也会使用一些关于虎的日常用品,从物品中习得虎性。

虎纹又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重要图腾崇拜物,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相当多的图腾记载。

如在《山海经》中,提到的邦国有105个,其中14个邦国有图腾的记载;提到的179个人神或氏州长,其中44个有图腾痕迹的记载。

特别在《五藏山经》中,共记载了58个人神、氏族和邦国的图腾。

其中鸟图腾14个、虎图腾8个……在中原地区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以虎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

《列子·黄帝篇》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虎为前驱”,而《史记·五帝本纪》也有大致相当的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黄帝率领的与炎帝交战的六种动物,“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共同组成一个部落。

黄帝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部落中居于首位”,以动物之名作为图腾之名是图腾文化的典型特征,是识别图腾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因此,黄帝率领的其实是以六种动物(包括虎)作为图腾的氏族。

到了商代,虎图腾的氏族还在殷墟卜辞中出现。

在卜辞中,殷人把周围的民族称之为“马方”、“羊方”、“虎方”、“林方”等。

这种称谓,“可能来源于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对象—马、羊、虎、林等动植物的名称”,其实是图腾文化中将图腾之名作为氏族或部落居住地之名的反映。

因此,在图腾崇拜处于残余阶段的商末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流传的玉虎很可能是由虎图腾演化而来的虎保护神的物化象征。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

中国云南的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及布依族等民族,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二.虎纹的象征与功用虎是赈灾避邪的象征,据汉代《风俗通·祀典》记述:“上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上桃树,下常简阅百鬼。

鬼无道理着,神荼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食虎。

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御凶也。

”可见,黄帝时期就有画虎于门上以御凶护宅保平安的风俗了。

《风俗通》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所以,虎纹作为趋妖除魔,避邪保平安的瑞兽形象,一直到宋金元以后的玉器纹样上,与许多民俗文化一起,被世人乐意传承发挥至今。

即使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元代玉带板上,也不乏虎纹的形象。

而在明清的玉雕件上,更是以虎纹圆雕把玩件的形式,在坊间广为流传。

八出葵花形,圆钮,镜钮两侧饰两排高大的嘉禾,组成甬道。

嘉禾门外雄踞两只猛虎,双虎蹲坐,上身直立,体格健壮,雄健威猛,镜钮上下饰高耸的山峰,层峦迭翠。

山峰间祥云缭绕,双鹊飞翔。

狭缘。

镜体硕大,纹饰少见。

嘉禾喻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具有社稷稳固、国泰民安的吉祥祝福之意。

汉画中虎的形象比比皆是,除了斗兽和狩猎画像外,许多虎都具有显著的“神性”特征,诸如食鬼驱邪图中的虎、汉墓门画中的虎、翼虎穷奇、人面虎陆吾、九头虎开明兽以及“四神”之一的白虎,等等。

它们既能吞食鬼魅,威慑敌害,守卫天门地户;又能庇佑人神,赐福示瑞,更可以乘栽以升天仙。

如此形形色色的神虎画像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民间有关虎崇拜的习俗。

汉代四神镜中的白虎在当时还被先人们想象成了具有通天功能的神物,可以引领人们升天。

在汉代镜铭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非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赐长命,保子孙。

”可见,在汉人心目中,白虎是一种可以引领人们升天的神物,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可以常看到绘有的白虎形象,其作用也是引领墓主人升天成仙。

此外,在古代,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说明在当时,虎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通天神兽。

三.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虎纹饰分类及特点中国铜镜上具有虎纹的种类很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龙虎纹类镜分虎纹镜和龙虎纹镜两种。

虎纹镜上的主要纹饰为虎纹,可分为三虎镜、四虎镜等,高浮雕工艺。

战国的四虎纹镜,四虎作高浮雕,向右横向排列。

虎头对着钮座,并用嘴咬住钮座。

虎目圆睁,虎视眈眈。

虎颈饰兽毛,虎身饰不规则云雷纹。

四虎动作矫健,栩栩如生。

东汉中后期的虎纹镜,虎纹或绕钮追逐或在钮座外相对吼叫或部分身躯压在镜钮下,尾部在镜钮另一侧伸出。

虎口大张,虎口上有虎须,内有虎牙,虎头后大都有毛鬃,虎颈、虎身、虎腹分别用长度不同的线条纹勾出虎毛、虎体花纹,大多装饰有乳丁纹或圆点纹。

虎尾粗,虎身饰有乳丁纹。

虎纹镜主要流行于东汉,在此类镜上的虎纹主要为为高浮雕。

一般三虎纹镜的虎体较四虎镜中的虎肥硕。

就铸造工艺来说,龙虎纹镜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线条法工艺,一种为高浮雕工艺。

前一种主要是西汉时期的四乳龙虎追逐镜和四乳龙虎对峙镜,均为单线勾勒而成,镜中的虎纹与四神中的虎纹形象一致,在四枚圆座乳丁间置相对的双龙双虎图案,有的还在镜中饰以羽人、禽鸟、羊、鹿等图案。

虎为单线勾勒而成,虎作行走状、奔跑状,张口咆哮,虎口上下有虎须,虎头及虎身用线条勾出虎毛及花纹,四肢作行走状,虎尾向后伸,有的镜中虎舌用单线勾出。

后一种时代一般为东汉中晚期之后。

六安市文物局收藏的一面龙虎纹镜,时代为战国,饰对称三龙三虎,以云纹、三角纹作地纹。

此镜上三虎形体狭长,身躯四肢均细长,头部、眼、鼻较大,脖子较长,虎爪清晰可见,一后爪有力地抵在地上,另三爪向前运动,作爬行行走状,形体夸张、生动,富有动感,当然虎体狭长与虎在镜中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

东汉中后期的龙虎纹镜主要纹饰为圆雕的龙虎,配置饰有花叶、云气纹、小鸟纹、五铢钱纹、羽人、动物等。

有一龙一虎、两龙一虎和双龙双虎等。

呈龙虎对峙状,龙虎绕钮爬行状,有的镜中龙虎部分身躯压在钮下。

虎口大张咆哮,双眼圆睁,虎须长口内虎牙尖锐,身上饰有乳钉纹,虎尾长而卷曲,系用多重线条勾勒而成,虎头形态逼真凶猛,虎头、身躯巨大粗壮(虎身细长的较少),虎身有的用短线纹或短弧纹半圆弧状纹饰装饰的虎毛及虎体花纹,还有的虎身有乳丁作为装饰,在这类镜中虎纹形态凶猛、虎身变形夸张,充满动感,刻画精美。

龙虎纹镜的镜种有龙虎镜、“宜子”龙虎镜、“黄羊作”龙虎镜、“淮南龙氏”铭文镜、“车骑”龙虎镜、“宋氏”龙虎镜、神人神兽纹镜、神兽奏乐纹镜等。

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及一部分禽兽纹镜采用了高浮雕技法,纹样隆起突出,浑圆舒转,高低起伏,显得生动自然。

纹饰的视觉效果由线条式的平面变化为半立体状,开创了后代铜镜的高浮雕法。

龙虎纹类镜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晚期直至南北朝时期。

第二类:四神镜中的虎纹四神之说始见于《曲礼》,《礼记·曲礼》中说四神“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