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辅导资料(共十九章)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辅导资料(共十九章)

上篇 就 业 第一章 就业概论 就业具有特殊的规律性: 1.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 2.就业具有社会性 3.就业既是劳动者个体的微观行为,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

第一节 就 业 一、就业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在实际操作中,凡在年龄之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 1.在规定实际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暂时没有工作 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工作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没拿报酬 我国的就业者包括: 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3.私营业主; 4.个体户; 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 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7.农村从业人员; 8.其它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 二、就业的形式 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形式 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形式 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形式 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形式 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6.充分就业与不充分就业

第二节 失 业 一、失业的概念 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劳动者. 下岗职工: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 二、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造成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 A.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B.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性,使求职者与拥有空缺岗位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的产生是 A. 劳动力内部的失衡. B. 产生于技术革命 C. 产业结构调整 D.产品结构调整时期. 3.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除夕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5.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6.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三、失业的度量 对失业的度量要用失业率的概念.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 四、失业的影响 1.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 2.消费需求减少 3.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 4.大量社会问题产生 5.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

第三节 历史沿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劳动力的计划配置、统包就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 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二、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 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 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 3.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节 就业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就业的总体形势 就业结构方面,从1980年到1998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由68.9﹪下降为49.8﹪,第二产业由18.5﹪增长到23.5﹪,第三产业由12.6﹪上升为26.7﹪. 二、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 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 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节 改革方向 一、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

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业 市场调节就业,指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这的双向选择. 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促进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其它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二、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1.确立主体 2.更新机制 3.建立规则 4.宏观调控 5.载体建设

第二章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第一节 影响就业的因素 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 一、人口 人口是供给方面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从桑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 1.人口规模和结构 人口结构:增长型、老龄型和均衡型 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人口迁移对就业产生即时影响,使就业压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转移. 2.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A.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高,且不受婚姻、生育等的影响 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二、教育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 教育按教学目的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按教学层次分: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员或技术工人类的操作型人才的教育 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 就业前培训:是为了新成长劳动力提高必要的观念、技能准备,使之能够顺利地实现由就学向就业的身份转变; 在职培训是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而进行的培训 转岗培训是指劳动这为转换职业或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体系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上. 1.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2.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 :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波动的主要原因. 失业率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一个判别标准. 3.经济结构:A.就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趋势 B.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空间 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 改变就业结构 五、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及其类型 经济体制是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有机集合,通过在这一体制中活动的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是权利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经济体制分为:商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产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行政计划就业体制). 2.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 A.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 B.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权利结构必须是一种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必须是市场机制,所有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都是在其所拥有的资源限度以内追求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指通过制定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金融政策等,刺激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实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 一、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1.货币政策:是政府利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调节货币收入水平,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活动,促进就业。 2.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预算(税率和支出)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3.收入政策:一是通过控制工资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二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政策。 4.人力政策:是政府通过对劳动力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工人训练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合职位空缺要求的失业者训练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人,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不适应而造成的失业问题。 5.产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制度创新: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这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二、劳动力市场政策 内涵:在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时,通过采取补偿性的劳动力市场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实施的为积极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或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概 述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和购买活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有着共性的一面:都有需求方、供给方;在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都有需求方向供给方支付费用的问题。 区别: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鳝片,它具有不能脱离劳动者自身而单独存在的特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作为劳动交换当事人的劳动力供给者与劳动力需求者双方,都是理性的,有共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准则 2.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有互相选择的自由,劳动力能够在各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 3.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率)由市场上劳动供求的对比状况决定,是现有劳动力在各部门、行业、地区和企业之间供求状况的显示信号 二、劳动力市场功能 基本功能:通过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所谓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劳动力供求机制、劳动力流动机制、工资决定机制 一、劳动力供求机制 1.劳动力供给 A.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量都取决于工资 B.劳动力供给弹性=工作小时增量/工作小时/工资增量/工资 C.劳动力工作时间选择和劳动力供给 a.劳动者在多工作和少工作间的选择,这取决于工资水平和非劳动收入两个因素 b.家庭在一人工作还是几人工作之间的选择,主要涉及妇女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2.劳动力需求: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家庭等。 A.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B.竞争性企业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C.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对某类劳动力需求的弹性=该类劳动力雇用量变化的百分比/该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