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河南省近三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河南省近三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填空(每年14个空) 1.声现象考查3次
(2015)2. 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 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_______的大小; 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_处减弱噪声. (2016)2.手机是现代最常用的通信工具,手机之间是利用_______传递信息的。 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_______。接听电话时能 辨别不同的人,是因为不同人说话时声音的_______不同。 (2017)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由物体的_____产生,以______ 的形式 在介质中传播.
举以向日,可生火”是由于凸透镜对光具有_______作用。
(2017)3.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
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
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
能拍摄到清晰地画面.
河南省近三年中考物理 试卷分析
2020/10/10
科学内容18个板块
声现象 光现象 质量和密度 物体的运动 运动和力 压强 浮力 简单机械 功和功率
机械能 物态变化 微观世界与宏观 宇宙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简单电现象和串、 并联电路 欧姆定律 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电与磁
能量和能源
2020/10/10
答题出现的问题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到位。
很容易的题目的得分率并不是很高的原因: ➢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认识不透彻,理解不全面;不会用物理 术语; ➢写错别字; ➢基本技能掌握不到位。 例如:(2016)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古代就有许多对自 然现象的观察和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是由于受到 __________的作用;“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可生火”是由于凸透镜 对光具有_______作用。 第一个空,很多学生填“磁场”“磁力”;第二个空,有学生填“聚 光”、“具光”、“聚合”、“聚集”、“凝聚”等。
2020/10/10
一.填空(每年14个空) 3.热现象考查3次
(2015)5.信阳“毛尖”深受人们喜爱,在制茶过程中,通过加热能使新鲜茶叶中的水
分快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便是制茶工序中的“杀靑”.用高温开水
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越剧烈.
(2016)4.将一瓶质量为0.5kg、温度为25℃的纯净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纯净
产生的.
2020/10/10
一.填空(每年14个空)
4.电学计算考查3次
(2015)6.如图是某款电热水龙头的电路原理图.R1、R2为电热丝,通过旋转手柄可 使扇形开关S同时接触两个相邻触点,实现冷水、温水、热水挡之间的切换.当开关
同时接触2、3触点时,水龙头放出的是
水(选填“冷”、“温”、“热”).若
2020/10/10
2. 阅读、审题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题目里会有一些关键字,这些关键字有的学生难以读出、读懂, 从而直接导致失分。
例如(2016)4.将一瓶质量为0.5kg、温度为25℃的纯净水放 入冰箱,一段时间后纯净水的温度降低到5℃,则这瓶纯净水 的内能减少了_______J,这是通过_______的方式改变了水的 内能。
2020/10/10
一.填空(每年14个空) 2.光现象考查3次
(2015)3.如图所示,小红和小明都能看到掉在地上的课本,这是由于太阳光射到课
本上时发生了
现象.太阳能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能源.
(2016)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古代就有许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载。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是由于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削冰令圆,
水的温度降低到5℃,则这瓶纯净水的内能减少了_______J,这是通过_______的方
式改变了水的内能。[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2017)4.烩面是河南的特色名吃.图中,厨师将面坯拉成长长的面条,表明力可
以使物体发生
;在锅里煮面时,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面出锅
时香飘四溢,这是由于分子的
2020/10/10
4.基本书写不规范,随意性太强。
不少学生在答卷过程中书写不规范造成失分,如: ➢作图不规范,画光线不带箭头; ➢虚实线不分; ➢计算题没有公式,步骤混乱; ➢物理量不带单位; ➢不能用下标区分物理量; ➢计算过程中单位不统一; ➢单位换算不过关等。
20关键字是“降低到”的“到”字,有些学生把意思 读成“了”,温度变化量错误的取值为5℃,导致计算结果错 误。
2020/10/10
3.处理信息题与语言表述能力不到位。
学生对于语言表述题,能力还是比较差的,这可能跟学生平时在这方面没有足 够的重视。
例如:(2016)18.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图14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 速度的关系”。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摆到竖直位置时,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 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 (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钢球动 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他们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相同高度摆下, 使钢球到达竖直位置的________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______的关系。 (3)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需要重做第3次实验, 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木块, 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你认为应当采用_同学的建议。 (4)由上述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干提供的信息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在填第(2)问的第一个空时, 很多学生填成“高度”,说明学生没有通过阅读获取有用的信息,连带第(4)问的结论一块 儿填错。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些学生不写“当速度一定时”这个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