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_把_字句_陆俭明

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_把_字句_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总第177期)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陆俭明提要 本文首先指出目前“把”字句教学之不足,由此提出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的新思路。

文章对语言信息结构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汉语句子信息结构所遵循的八个准则。

接着文章从语言信息结构这一视角分析了表“处置”义的“把”字句,指出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表“处置”义的“把”字句的特点在于:(一)要让“处置者”为话题;(二)要让“处置结果”作为信息聚焦点;(三)运用介词“把”其目的是能自由地将“处置对象”引入句子内,同时表示“处置”的强影响性和说话者的主观认定性,由此凸显“处置结果”。

文章最后指出,如果我们能将“把”字句在语言信息结构上与其他句式的差异清楚地告诉外国学生,如果我们能将“把”字句在语言信息传递上的独特性告诉外国学生,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走出“把”字句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 “把”字句;语言信息结构;句子信息结构遵循准则一 从“把”字句教学一直令人有挫败感说起“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句式。

无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还是在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一直是一个比较受重视的句式。

可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外国学生在做“把”字句的造句练习时,一般都能造出符合老师所讲的有关“把”字句的语法规则的“把”字句来;但是在实际说话、写作中,老是用不好“把”字句。

(田靓2012)普遍的毛病是,不该用“把”字句的地方用上了“把”字句,而该用“把”字句的地方却又没有用。

马真(2008)在《在汉语教学中要重视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一文中就曾举过这样两个留学生的很典型的跟“把”字句相关的偏误句:(1)*洪水是退了,但是眼前是一片不好的景象:洪水把村舍的房屋冲倒了一大半,把猪、鸡、羊都淹死了,空气里充满了难闻的臭味儿;洪水把成堆的木材也几乎都冲光了,……。

(2)*玛丽是个勤快的孩子,每天都是她最早起来。

等我们起床,早饭已经被她准备好了,屋子也已经被她整理得干干净净。

马真(2008)指出,就一个个小句孤立来看,都合语法,但是例(1)冒号以后的部分,是要具体描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吴县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电邮:lu_ma2008@pku.edu.cn。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3JJD740001)经费的资助。

1绘洪水过后的不好景象,按说应顺着上文的意思,用表示遭受义的“被”字句,不宜用“把”字句,可是却用了好几个“把”字句,使前后文气很不协调、很不连贯。

这个句子宜改为:(1′)洪水是退了,但是眼前是一片不好的景象:村舍的房屋被洪水冲倒了一大半,猪、鸡、羊都被淹死了,空气里充满了难闻的臭味儿;成堆的木材也几乎都被洪水冲光了,……。

而例(2)是该用“把”字句而没有用。

例(2)的后一句是来具体描述说明玛丽的勤快的,按上下文的意思,这里宜用表示积极处置的“把”字句,不该用“被”字句。

该句宜改为:(2′)玛丽是个勤快的孩子,每天都是她最早起来。

等我们起床,她已经把早饭准备好了,还把屋子整理得干干净净。

马真(2008)对上面两句的指误与修改非常正确。

无论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当今在海外开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中,还是在华文教学中,“把”字句对教员、对外国学生来说,一直是有极大挫败感的一种句式。

(余文青2000;李宁、王小珊2001)应该说“把”字句是学界研究得比较多的一个句式,那么为什么外国学生老是用不好“把”字句呢?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不妨先大致了解一下先前乃至目前“把”字句的具体教学内容。

二 目前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内容综合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和汉语教材,到目前为止,汉语教学中所谈论的“把”字句内容,大致如下:(一)介绍“把”字句的基本格式:X把Y怎么样了甲把乙怎么样了名词语1+把+名词语2+动词性词语(二)介绍“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主要讲“处置”义(如“刘老师把词典放在书架上了”“姐姐把我们的衣服都洗干净了”)、“致使”义(如“孩子把爷爷哭醒了”“那一大盆衣服把姐姐洗得累坏了”)、“主观认同”义(如“她把我当作王教授了”)、“不如意”义(如“他把钱包丢了”)等。

)———如果句子表示“处置”义,主语通常是(三)关于“把”字句的主语(即:X/甲/名词语1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施事,常见的是由指人的名词语充任;如果句子表示“致使”义,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

(四)关于介词“把”的宾语(即:Y/乙/名词语)———通常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且一般要2求是有定的、已知的;也可以不限于受事。

(五)关于“怎么样”部分,也就是“动词性词语”部分———要求是复杂的,最常见的是一个动补结构,而动词有一定限制,特别是不能是不及物动词。

(六)句子中如果要用到助动词(即能愿动词)或否定词,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头上,得放在“把”字前边。

此外,在“把”字句研究中,讨论得多的是:(一)“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表处置?表致使?表过程?还是兼表?(二)“把”的宾语———一定有定?可以无定?可以通指?是不是次话题?(三)在汉语教学中还有个“排序”问题———先教哪种“把”字句?以上大致反映了汉语学界和汉语教学界有关“把”字句的描写性研究成果。

留学生使用“把”字句出现大量偏误,反映了我们以往“把”字句研究与教学的不足。

“不2足”主要表现在哪里呢?三 以往“把”字句教学内容之不足汉语教学对汉语研究来说是“试金石”。

汉语教学中出现“把”字句教学的困境,反映了我们先前对“把”字句研究、认识之不足。

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没考虑和认识到,表示“处置”义或表示“致使”义或表示“认同”义或表示“不如意”义等,这并非“把”字句的“专利”;即不是只有“把”字句才能表示这些语法意义。

请看:【表“处置—位移”义】———下面三个句子都含有这一语法意义:(3)a.刘老师把词典放在书架上了。

(“把”字句)b.刘老师放了本词典在书架上。

(复谓句)c.那词典刘老师放在书架上了。

(主谓谓语句)【表“处置—变化”义】———下面四个句子都含有这一语法意义:(4)a.姐姐把我们的衣服都洗干净了。

(“把”字句)b.我们的衣服姐姐都洗干净了。

(主谓谓语句)c.我们的衣服姐姐给洗干净了。

(带“给”的主谓谓语句)d.我们的衣服都洗干净了。

(受事主语句)【表“致使”义】———下面两个句子都含有这一语法意义:(5)a.孩子把爷爷哭醒了。

(“把”字句)b.孩子哭醒了爷爷。

(施事宾语句/使成句)【表“认同”义】———下面两个句子都含有这一语法意义:(6)a.我把他认做我的干儿子。

(“把”字句)b.我认他做我的干儿子。

(兼语句/递系句)【表“不如意”义】———下面两个句子都含有这一语法意义:(7)a.我把办公室钥匙落家里了。

(“把”字句)b.办公室钥匙我落家里了。

(主谓谓语句)既然表示“处置”义、表示“致使”义、表示“主观认同”义、表示“不如意”义等,并非“把”字句的专利,那么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把”字句跟其他句式,诸如主谓谓语句、受事主语句、“给”字句、“被”字句等,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具体体现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以往好像很少有人去深究。

汉语老师当然也就不会给学生讲“把”字句与其他句式之间的差异。

这样,外国学生当然就不会了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最好用“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不宜用“把”字句,当然也就不会正确使用“把”字句了。

如何能使“把”字句教学走出困境?汉语学界多有探讨(崔希亮1995;余文青2000;李宁、王小珊2001;赵春利2006;丁崇明、荣晶2007;陈满华2009;施春宏2010、2011;王占华2011)。

本文拟提出一种新的思路:运用语言信息结构理论来分析。

四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理论本文所说的“语言信息结构”是指用语言作为载体而形成的信息结构。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因此也可以认为语言也是一个信息“编码—解码”的系统。

语言,作为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作为3一个信息“编码—解码”系统,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对于语言信息结构问题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了。

从信息传递功能着眼来分析句子结构的奠基者,似当推布拉格学派的创建人马泰休斯(Vilém Mathesius,1882—1945)。

根据刘润清(1995)的介绍,马泰休斯一再强调“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因此,“语言研究应以交际需要为出发点”,“分析语言现象要首先考虑其功能”,“要以功能为依据”。

具体说,“研究语言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因为“说话人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去寻找适宜的语言形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泰修斯于1929年提出了“句子功能透视”(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捷克语原文为aktuálníěleněnívětné,也有人译为“句子功能前景”或“句子功能观点”)的理论,强调以信息传递这一着眼点来分析话语和文句。

具体说,他把一个句子分为三部分:主位(theme)、过渡(transition)和述位(rheme)。

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是“所谈论的对象”,是“已知信息”;“述位”是“话语的核心”,是“说话人对主位要讲的话,或与主位有关的话”,也是说话者要传递给听话人的主要信息;“过渡”是属于“非主位的但又负载最小交际能力的成分”。

例如:(8)He has fallen ill. (他病了。

) 主位 过渡 述位句中的He是主位,是所谈论的对象;ill是述位,是话语的核心;has fallen是过渡,是负载最小交际能力的成分。

新崛起的功能学派就普遍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句子功能前景理论和“主位”、“述位”的概念,只是把“过渡”归入了述位,认为最基本的信息结构是“主位—述位”。

(Halliday 1985)通常所说的“话题—说明”结构(亦称“话题—陈述”结构)是“主位—述位”结构中的一种。

即:(9)He has fallen ill. (他病了) 主位 述位  话题 说明在国内,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就有新旧信息的意识。

吕叔湘先生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一文中谈到主语、宾语和施事、受事位置关系时说到: 由“熟”而及“生”是我们说话的一般的趋势。

这不完全是为了听者的便利,说话的人心里也是已知的先浮现(也可以说是由上文遗留下来),新知的跟着来。

大多数句子都是施事者是已知的部分,所施事是新知的部分,例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拱起背”,说到第二句“小鱼”已见于上文,“吃虾米”是新添的部分,到了第三句,“虾米”又成了已知的部分,“拱起背”是新添的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