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阅读练习一、古诗词赏析(一)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二)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3.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4.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5.《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

6.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选段)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级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 í)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复.行数十步()(2)屋舍俨然..()(3)便要.还家()(4)此中人语.云()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4.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2)其两膝相比.者比: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7.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原文顺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核舟简介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②”,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箸竹叶做成的船篷、③、雕着花纹的栏杆。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岳飞治军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

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

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

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能得人心故:(2)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兵:19.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20.“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二)与致虚妹丈书高尔俨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

出户一望,空旷无际。

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

然亦殊可爱,以为有殆荡②之趣。

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

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注释】①被:遮盖。

②殆荡:这里指书法舒放旷达③已:句末语气词2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1)【数】A.吹洞箫数.阙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2)【及】A.不能及.已 B.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就】A.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B.此人可就.见(《隆中对》)2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2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

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

“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2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陈述。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一)《庄子》故事两则一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A.惠子相.梁相:做宰相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游玩D.请循其本.本:本心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 B.夫鹓鶵发于.南海子墨子闻之,起于.鲁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笑而.止之曰 D.我知之.濠上也往之.女家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个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二)【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不知其旨.也()⑵然后能自强.也()⑶学不可以已.()⑷故.木受绳则直()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1.翻译下列句子(1)《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2.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33.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文言文专题阅读答案一、1.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3.芳草萋萋,静美清澈解析:“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