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海南省水务厅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前言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良好的植被覆盖,举世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相对较低的水土流失面积,使水土流失通常被人们所忽视。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热带特色农业、旅游业及房地产等生产建设项目的大量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和危害有扩大趋势,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海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2116.04km2。
为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决定在全国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
海南省水务厅成立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编制工作由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
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组织和实施主体,预防、治理的主要办法和重点对象。
规划着力贯彻《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生态立省总体要求,系统分析了全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分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措施体系,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和近期重点项目规划,为海南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海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
到2020年,全省初步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防治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km2;到2030年,全省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 km2。
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而奠定坚持的生态基础。
规划工作经过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等阶段,于2015年底初步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2016年4月,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报告通过专家审查;2016年5月,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报告通过了技术审查,规划组根据专家意见和相关部门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本规划成果。
目录前言 (1)第1章规划基础 (1)1.1自然条件 (1)1.2社会经济条件 (5)1.3水土流失现状 (6)1.4水土保持现状 (9)第2章需求分析 (12)2.1现状评价 (12)2.2需求分析 (14)第3章目标任务 (17)3.1指导思想 (17)3.2基本原则 (17)3.3编制依据 (18)3.4规划水平年 (20)3.5规划任务 (20)3.6规划目标 (20)第4章总体布局 (22)4.1总体方略 (22)4.2区域布局 (23)4.3重点布局 (26)第5章预防保护 (31)5.1范围与对象 (31)5.2预防原则 (32)5.4重点预防项目 (34)第6章综合治理 (40)6.1范围与对象 (40)6.2措施与配置 (40)6.3重点治理项目 (43)第7章监测规划 (47)7.1监测任务 (47)7.2监测现状 (47)7.3监测站网规划 (48)7.4监测重点项目 (51)第8章综合监管 (52)8.1完善监管制度 (52)8.2加强能力建设 (53)8.3加强科技支撑 (54)8.4开展信息化建设 (55)8.5强化宣传教育 (57)第9章实施安排与投资匡算 (58)9.1实施安排 (58)9.2投资匡算 (60)9.3实施效果 (63)第10章保障措施 (65)10.1组织保障 (65)10.2政策保障 (65)10.4资金保障 (66)附表:附表1 海南省社会经济现状表附表2 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表附表3 海南省水土保持区划表附表4 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附表5 海南省各县(市)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指导性指标表附表6 海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划表附表7 海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附图:附图1 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2 海南省水土保持区划图附图3 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布图附图4 海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图附图5 海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第1章规划基础1.1 自然条件1.1.1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为琼州海峡,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约200万km2。
海南岛是海南省主体陆域区域,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km2,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1.1.2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800m之间,属丘陵性低山地形。
海拔超过1000m 的山峰有81座,绵延起伏,海拔超过1500m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
环岛台地、阶地是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地带,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是重要任务。
1.1.3地质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
海南岛主要经历了早晋宁、晚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每一期构造运动都留下一定的构造形迹。
各种方向、不同形态和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组合,形成了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等主要构造体系,构成了本岛的主要构造格局。
海南岛地层(不含火山岩地层)出露面积约为12240km2,约占海南岛面积的36%。
其时代最早可下溯至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以来,除缺失泥盆系、侏罗系外,其它时代地层均有分布。
前中生界多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而中生界以来未见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
海南岛侵入岩出露面积16623km2,约占海南岛面积的49%。
分别归属于早晋宁期、华力西—印支期和燕山期3个构造岩浆旋回。
按岩石类型划分,90%以上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少量英云闪长岩、闪长岩和辉长岩。
海南岛中生代火山岩出露面积约970km2,约占全岛面积2.9%。
大致可以划分为陆相火山盆地和陆相火山-沉积盆地。
陆相火山盆地中主要岩性有英安岩、流纹岩及玄武安山岩、玄武岩等。
火山-沉积盆地中的火山岩往往以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沉积火山碎屑岩夹层产于鹿母湾组(K1l)陆源碎屑岩中。
新生代火山岩出露面积约4089km2,占全岛面积12.1%。
主要岩性有橄榄霞石岩、玻基橄辉岩等超基性熔岩类以及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粗玄岩等基性岩类。
海南岛地质构造详见图1-1。
1.1.4气象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台风活动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年日照时数为1750~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6℃之间,全年无冬。
全岛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600mm,东多西少,中部和东部相对湿润,西南部沿海相对干燥。
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雨少,夏秋雨多。
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26.5℃。
图1-1 海南岛地质图注:1.第四系2.新近系3.古近系4.白垩系5.三叠系6.二叠系7.石炭系8.志留系9.奥陶系10.寒武系11.寒武系-奥陶系12.震旦系13.青白口系14.长城系15.第四纪火山岩16.新近纪火山岩17.白垩纪火山岩18.白垩纪花岗岩19.侏罗纪花岗岩20.三叠纪花岗岩21.二叠纪花岗岩22.长城纪花岗岩23.地质界线24.实测断裂25.推测断裂26.物探推断断裂27.断裂编号1.1.5河流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有39条。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km2,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11km;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km;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处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km。
全省地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78.7亿m3,折合年径流深1108.8mm,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1.1%。
全省总供水量45.02亿m3,其中地表水源占93.1%,地下水源占6.7%,其他水源占0.2%。
全省总用水量45.02亿立m3,其中生活用水占16.7%,工业用水占8.6%,农业用水占74.2%,生态环境补水占0.5%。
全省94.2%的监测河段、83.3%的监测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河流干流、主要大中型湖库及大多数中小河流的水质保持优良状态,但个别湖库和中小河流局部河段水质受到一定污染。
1.1.6土壤海南岛土壤类型可划分为6个土纲,8个亚纲,15个土类,27个亚类,117个土属和193个土种。
其中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壤和黄壤4个土类;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沼泽土、火山灰土、石质土、滨海沙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珊瑚沙土和石灰土等11个土类。
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3.42%,是海南岛的主要土壤类型。
赤红壤占土地总面积的10.01%,分布于本省东部、西部的高丘、低山上。
黄壤占土地总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五指山脉东部、西部的中山山地。
此外,占土地总面积1%以上的自然土壤还有燥红土、新积土、滨海沙土、火山灰土;占土地面积1%以下的有石灰(岩)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7类。
1.1.7植被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