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 胀1

胆 胀1

1.胆 热 扰 心 ; 2.郁 热 伤 津 ; 3.湿 热 中 阻
证型
主症

床 表
兼症

苔脉
病机
治法
例方
常用药
加减
胆胀证治—2
肝胆湿热证
阴虚郁滞证
右胁胀满疼 痛,恶心呕吐
胸闷纳 苦心烦 粘滞不 见黄疸
呆 ,口 ,大 便 爽 ,或
舌 红苔 黄腻 , 脉弦滑
右 胁 隐 痛 ,有 灼热感
口 燥 咽 干 ,急 躁 易 怒 ,胸 中 烦 热 ,头 晕 目 眩
1.病位在胆 胆居于右胁,为六腑之首,又属“中清之腑”。储存、
排泄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协助肝之疏泄。 气滞、湿热、瘀血、砂石——阻滞胆腑,通降失常,
不通则痛——胆胀。 2.与肝有关
肝胆同居胁下,胆附于肝,互相络属,互为表里。肝之 疏泄有助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肝之疏泄失司,胆汁 排泄不利,胆失通降——胆胀。 3.与胃有关
嗳气吞酸
干口苦
苔 薄 白 ,脉 弦
肝郁气滞 胆腑不通 疏肝利胆 理气通降
柴胡疏肝散
柴 胡 .白 芍 .川 芎 .枳 壳 .香 附 .陈 皮 .郁 金 .木 香
舌质紫暗有瘀 斑 ,脉 弦 细 涩
气滞血瘀 阻于胆腑 利胆通络 活血化瘀 四逆散合 失笑散
柴 胡 .赤 芍 .枳 实 .五 灵 脂 .蒲 黄 .郁 金 .川 楝 子 .玄 胡
胆胀 胁痛 胃痛 真心痛
部位 右胁 两胁 上 窝处 腹部近心胸膺.心前区
性质 胀痛 胀痛或刺痛 不定 刺痛、绞痛
兼症 口苦嗳气
不定
食欲不振,胸胸闷、心慌、 脘痞满 肢冷
二、有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1.胆囊炎 2.胆石症 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实:病程短,起病急,右胁胀痛、刺痛或灼痛,无正虚之征; 虚:病程长,起病缓,右胁隐痛,绵绵不休,伴正虚之征。
胆胀
[概说] 一、概念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 胁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胆——胆腑,即胆囊,为六腑之一,又属 奇恒之腑,其气 Nhomakorabea通降为顺。
胀——疼痛、胀痛。 1.临床特征:右上腹胀满疼痛,或伴恶心、 嗳气、腹胀、口苦、善太息等。 2.发病特点:病程长,反复发作。
二、沿革
(一)《内经》首载病名并描述其症状 《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
1.气 血 不 足 ; 2.阳 虚 气 滞 ; 3.结 石 内 阻
四、其它疗法
1.单方成药 2.针灸
[转归予后]
一、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易反复 发作; 二、少数患者因湿热瘀血阻于胆腑, 化火酿毒,可出现变证,如出血、积聚 等,甚则可致厥脱之证,预后不良。
[预防调摄]
一、饮食调摄:以清淡为宜,忌暴饮暴 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及贪凉饮冷。
二、治疗原则
疏肝利胆 和降通腑
实——泻中通降 虚——补中寓通
三、证治分类
证型
主症 临 床 表 兼症 现
苔脉 病机 治法 例方
常用药
加减
胆胀证治—1
肝胆气郁证
气滞血瘀证
右 胁 胀 痛 ,连 及 右 肩 ,遇 怒 加重
右 胁 刺 痛 ,痛 有定处而拒按
胸 闷 ,善 太 息 , 面 色 晦 暗 , 口
1.腑 气 不 通 ; 2.气 郁 化 热 ; 3.肝 气 犯 胃
1.兼 有 郁 热 ; 2.胆 胃 气 逆 ; 3.气 滞 腹 胀
胆腑郁热证
右 胁 灼 痛 ,口 苦咽干
面 红 目 赤 ,便 秘 溲 赤 ,心 烦 失眠 舌 红 苔 黄 ,脉 弦数
热郁胆腑 通降失司 清泻肝胆 解郁止痛
清胆汤
大 黄 .栀 子 .黄 连 .柴 胡 .黄 芩 .蒲 公 英 .郁 金 .木 香 .枳 壳
1.虚 火 扰 心 ; 2.阴 虚 内 热 ; 3.气 滞 较 甚
阳虚郁滞证
右 胁 隐 痛 ,时 作时止
脘 腹 胀 满 ,呕 吐 痰 涎 ,畏 寒 肢 冷 ,气 短 乏 力
舌淡苔白, 脉弱无力
阳气虚弱 肝胆失疏
温阳益气 调肝利胆
理中汤
党 参 .白 术 .茯 苓 .干 姜 .附 子 .柴 胡 .白 芍 .木 香 .半 夏 .陈 皮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湿热壅阻 肝胆不利
肝阴不足 胆腑气郁
清热利湿 疏肝利胆
茵陈蒿汤 大柴胡汤
滋阴清热 疏利肝胆
一贯煎
茵 陈 .栀 子 .大 黄 .柴 胡 .黄 芩 .半 夏 .郁 金 .枳 实
生 地 .沙 参 .麦 冬 .当 归 .杞 子 .川 楝 .为 白 芍 .郁 金 .木 香
1.湿 邪 偏 重 ; 2.湿 热 下 注 ; 3.兼 见 胆 石
太息。” (二)《伤寒论》提出辨治方药
“柴胡证仍在,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与大 柴胡汤下之则愈。”
“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三)后世续有发展
1.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胆胀者,柴胡清肝饮。” 2.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胆胀医案。
[讨论范围]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以右胁胀 痛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饮食偏嗜
甘肥油腻 炙煿醇酒
脾胃失健
气机壅塞,土壅木郁 积湿生热,内蕴肝胆
肝胆失疏
(二)情志失调 忧思郁怒——肝气郁结——胆失通降
(三)外邪侵袭 外感湿热——邪郁少阳——肝胆失疏
(四)胆石阻滞 蛔虫、胆石——内踞胆腑,阻塞胆道——气机不通
二、病机
(一)病位在胆,与肝胃关系密切
(二)实证辨气滞、血瘀、湿热、砂石 气滞——右胁胀痛,连及肩背,遇怒加重,胸闷脘胀; 血瘀——右胁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舌紫; 湿热——右胁胀满,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呕恶,苔黄腻; 砂石——右胁疼痛如绞,阵发加剧,牵及右肩背。
(三)虚证辨阴虚阳虚 阴虚——右胁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心烦意乱; 阳虚——右胁隐痛,时作时止,气短乏力,畏寒肢冷。
胃与胆同属六腑,胃气通降有助胆之通降,胆汁下行。 胃气不降——胆腑气机失畅,通降不利——胆胀
诊断要点
1.以右胁胀痛,脘腹胀满,善太息,口 苦,恶心嗳气为主症。 2.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病发多有诱 因,如饱餐油腻、恼怒、劳累等,好发 年龄多在四十岁以上。
[鉴别诊断]
一、与胁痛、胃痛、真心痛鉴别
二、保持精神愉快,养活情志刺激。 三、注意劳逸结合。
[结语]
一、内容提要 二、临证要点 1.本病属慢性疾患,具有反复发作的 特点,疗程宜长。 2.胆腑以通降为顺; 3.胆石阻滞者,宜利胆排石化石; 4.注意辨病,防止突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