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问题路基部分一、路基回填质量问题1、挟带有机物或过湿土的回填原因:1、路基填土中含有机物质。
2、取土土源含水量过大;或备土遇雨,造成土的过湿,又不加处理直接使用。
预防措施:1、属于填土路基,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杂草、淤泥等,过湿土及含有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
2、过湿土,要经过晾晒或掺加干石灰粉,降低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再进行摊铺压实。
2、带水回填原因:1、由于路基平整度较差、无横坡或倒坡是使雨水无法排出。
预防措施:1、如排除积水有困难,也要将淤泥清楚干净,在分层回填砂砾,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夯实。
2、应提前进行路基的降水工作,排水沟里的积水要及时抽排。
3、路基横坡及平整度要符合要求,无法排出的要用人工进行排除。
二、路基压实质量问题1、路基压实度不足原因:1、碾压遍数不够。
2、压路机质量偏小。
3、松铺厚度过大。
4、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
5、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规定值。
预防措施:1、确保压路机的质量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
2、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
3、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重叠。
4、应在土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2、路基边缘压实度不足原因:1 •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按超宽填筑要求施工;2•压实机具碾压不到边;3•路基边缘漏压或压实遍数不够;4•采用三轮压路机碾压时,边缘带(0 —75cm) 碾压频率低于行车带。
预防措施:1、路基施工应按设计要求两侧需加宽0.5m填筑;2、控制碾压工艺和碾压顺序,保证机具碾压到位;3、提高路基边缘带压实遍数,确保路基边缘带碾压频率高于或不小于行车带。
3、路基碾压出现“弹簧”原因: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3、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
预防措施:1、对产生的“弹簧”应翻挖掺灰或换填后重新碾压。
2、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
三、路基积水严重、翻浆原因:1、路基表面不平整。
2、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反坡。
3、路基底面位于过湿土或翻浆土上面。
预防措施:1、路基压实前应整平。
2、路基表面应按设计设置横坡。
3、清除过湿土、翻浆土。
4、做好路面排水,防止雨水渗入路基内部。
四、路基开裂的问题1、路基纵向开裂甚至形成错台原因:1 •清表不彻底,路基基底存在软弱层2.沟、塘清淤不彻底、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不均。
4.半填半挖路段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压实。
预防措施:1、应认真调查现场并彻底清表,及时发现路基基底暗沟、暗塘,消除软弱层;2、彻底清除沟、塘淤泥,并选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严格控制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3、提高填筑层压实均匀度;4、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5、若遇有软弱层,填土路基完工后应进行超载预压,预防不均匀沉降;6严格控制路基边坡,符合设计要求,杜绝亏坡现象2、路基横向裂缝原因:1 •路基填料不符合要求。
2•同一填筑层路基填料混杂,塑性指数相差悬殊。
3.路基顶填筑层作业段衔接施工工艺不符合规范要求。
4.路基顶下层平整度填筑层厚度相差悬殊,且最小压实厚度小于8cm预防措施:1、路基填料禁止直接使用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2、不同种类的土应分层填筑,同一填筑层不得混用;五、路堤边坡坍塌、边坡冲沟、防护体滑落预防措施:1、做好排水工程,避免急速冲刷淘空边坡坡脚2、填筑时,避免边坡过陡,适当增加宽度并进行压实,提高边坡压实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部分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不均匀原因:1、底基层或路槽表面高程超标。
2、水泥稳定碎石摊铺的钢丝设置放样误差过大。
3、松铺系数不准确。
预防措施:1、对底基层和路槽表面按规范进行检测验收。
2、严格控制摊铺厚度,对其高程应进行复核。
3、在施工中严格掌握松铺系数。
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摊铺离析原因:1、水泥稳定碎石运到摊铺现场已经离析。
2、泥稳定碎石骨料含量偏高,超过85%,骨料最大粒径超过设计要求。
3、摊铺机工作状态不佳。
预防措施:1、按设计配合比拌制水泥碎石混合料,集料级配应在设计级配范围以内。
2成品料堆应经常铲平,避免形成锥体粗料流向堆底。
3、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状态,螺旋布料器中混合料面应呈与路面平行的平面,并将布料器掩盖。
三、水泥稳定碎石表面松散原因:1、稳定碎石表面水分蒸发,含水量偏低,无法碾压成型。
2、稳定碎石保湿养护不足,表面未成型。
3、稳定碎石表层被冻坏。
4、稳定碎石碾压功不能满足要求。
5、施工车辆碾压损坏。
预防措施:1、在气温高、相对湿度较小的季节施工,在碾压过程中应适当洒水,保持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压实。
2、对过冬的稳定碎石应采取有效防冻措施,防止表层被冻坏。
3、及时洒水养护,保证表面形成强度。
四、水泥稳定碎石压实度不符合要求原因:1、含水量不符合规定。
2、压路机质量较小,碾压遍数不够,局部漏压。
3、水泥稳定碎石拌和不均匀,局部细料偏多,骨料偏少。
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拌和过程中含水量,使碾压前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2、采用重型压路机反复碾压,按试铺路段碾压遍数直到压实度符合规定为止。
3、提高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均匀性。
五、水泥稳定碎石层开裂原因:1、水泥剂量偏大。
2、碎石级配中细料偏多。
3、基层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偏大。
4、养护不及时。
5、养护结束后未及时进行封层。
预防措施:1、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应降低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剂量。
2、碎石级配应接近要求级配范围内中值。
3、加水应严格控制。
4、养生结束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六、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不合格原因:1、水泥剂量不足。
2、水泥质量等级较低。
3、未能保湿养护。
3、碎石级配、质量不符合要求。
5、水泥稳定碎石拌和不均匀。
预防措施:1、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水泥,按配比增加水泥剂量。
2、成型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洒水养护,保湿养护应不少于7天。
3、选用级配较好的碎石材料。
4、提高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均匀性。
沥青路面部分一、沥青面层横向裂缝(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原因:1、施工缝末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
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缝。
预防措施:1、充分压实横向接缝。
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2、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缝;二、沥青面层纵向裂缝(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原因:1、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末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预防措施:1、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
2、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之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测壁涂刷0. 3〜0. 6kg /m粘层沥青,再摊铺相邻路幅。
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三、沥青面层网状裂缝(裂缝纵横交错,缝宽I mm以上,缝距40cm以下,I m 以上)原因:1、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
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
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
预防措施:1、沥青面层摊铺前,对下卧层应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洒粘层沥青。
2、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
3、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连结;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
四、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原因:1、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预防措施:基层施工尽可能使混合料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并且碾压充分,保证基层强度;同时要加强对已完基层的养生,要尽早铺筑上层,或进行封层,以减少干缩缝。
五、混合料离析原因:1混合料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与路面厚度之间比例不匹配。
2、沥青混合料级配不佳。
3、混合料拌和不均匀,运输中发生离析。
4、摊铺机工作状况不佳,未采用二台摊铺机。
预防措施:1、适当选择小一级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以与路面厚度相适应。
2、适当调整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使稍粗集料接近级配范围上限,较细集料接近级配范围下限。
3、运料装料时应至少分三次装料,避免形成一个锥体使粗集料滚落锥底。
六、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合格原因:1、沥青混合料级配差。
2、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不够。
3、压路机质量小,压实遍数不够。
4、压路机漏压。
预防措施:1确保沥青混合料的良好级配。
2、做好保温措施,确保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不低于规定要求。
3、选用符合要求质量的压路机压实,压实遍数符合规定。
4、压路机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且紧靠平石碾压。
七、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均匀原因:1、装卸、摊铺过程中所导致的沥青混合料离析,局部混合料温度过低。
2、碾压混乱,压路机台套不够,导致局部漏压。
3、辗压温度不均匀。
预防措施:1装料过程料车应前后移动,运料车应覆盖保温。
2、调整好摊铺机送料器的高度,使布料器内混合料饱满齐平。
3、合理组织压路机,确保压轮的重叠和压实遍数。
八、沥青面层空隙率不合格原因:1、马歇尔试验空隙率偏大或偏小。
2、压实度未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混合料中细集料含量偏低。
预防措施:1、在沥青拌和站的热料仓口取集料筛分,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符合规定。
2、控制碾压温度在规定范围。
3、选用规定要求的压路机,控制碾压遍数。
九、沥青面层泛油原因:1沥青用量偏高。
2、沥青下封层或粘层油用量偏多。
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油石比。
2、按设计控制下封层沥青用量。
十、沥青面层车辙现象(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拌有隆起,形成纵向带状凹槽)原因:1、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
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青用量偏高;沥青针人度偏大或流育质量不好。
2、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未充分压实,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轮迹处被进一步压密,而出现下陷。
3、基层或下卧层软弱或未充分压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继续压密或产生剪切破坏。
预防措施:1、施工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碾压,基层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该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