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案讲课稿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案讲课稿

[第四单元:学与思]14、学思并用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展示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见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

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

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交流讨论15、博学慎思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五、拓展延伸1、阅读《见微知著》2、谈感受16、学思相资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讲述《学亦》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

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2、谈感受17、于不疑处有疑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导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二、研读诗文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三、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四、生互读。

五、拓展延伸1、阅读《戴震难师》2、谈感受18、移居二首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

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陶渊明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

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

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63的文意。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可以无拘无束,热烈的交谈,这是多么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

有好的奇特的文章一同品鉴,有疑问疑惑提出来一起分析。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离不开交流。

朋友之间的交流,有时会互相启迪,让困惑随之化解。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1、阅读《集思广益》2、谈感受第四单元《学与思》一行知园教学目标:1.能背诵本单元四篇经文2、懂得我们要学思结合,勤奋学习。

教学过程: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导问:学习了本单元,请你想一想,学习与思考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自己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列出来。

[第五单元:勤自省]19、三省吾身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言者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常反思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自省,这是我们取得进步、走向成功的好方法。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1、老师范读一遍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诗意1、借住书后的注释,理解文意四、朗读和理解古文《三省吾身》五、积累古诗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齐背古文。

六、拓展自读《古人的名和字》。

20、见贤思齐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论语里的《里仁》,从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72文意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1)什么是贤?贤有哪些表现?(2)贤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什么五、拓展延伸1、阅读《曾国藩写日记》2、谈感受21、反求诸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经古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的内含,做一个讲礼貌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古文1、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p75理解。

3、汇报。

4、师范读5、生互读三、拓展延伸自读《文彦博数豆子》22、以人为镜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78文意四、教师小结做个勤于自省的人,以历史为借鉴,以他人为借鉴,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1、阅读《镜子》2、谈感受23、薄责于人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亦不暇责人也。

自责以至于圣贤地面①,何暇有工夫责人。

1、老师范读。

2、师领读,生跟读3、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81文意四、教师小结面对错误,最重要的是找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不是过多地区指责别人,以自省静内心、促和谐。

五、拓展延伸1、阅读《心中有主》2、谈感受。

第五单元《勤自省》一行知园教学目标:1.能背诵本单元五篇经文2、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自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教学过程: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引导:自省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

请你想一想A、下面成语的意思反躬自省、闭门思过、扪心自问B、读一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他们的意思。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人们常说:“镜子要朝着自己。

”当你和同学发生冲突或因过失伤害了他人,影响了文明氛围与人际和谐时,你是怎么做的?[第六单元楚史纪]24、筚路蓝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孩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