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摘要
林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

她的一生与泪水结缘。

也许是因为前世的因缘,注定了今生为了还泪而来。

解析她的人生悲剧中,有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有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爱情;性格;身世;才情
前言
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忧伤女子,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也许是今生的无奈,注定了她泪眼涟涟;也许是命中的安排,注定了“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众女子中绝对痴情的女子。

她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她那柔弱的身子,低垂的双目,不解的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本是豪门出生,却被命运捉弄。

体弱多病的她身世是那般凄凉,父母早逝,成为孤儿,不得不寄人于篱下;她心性孤傲,什么凡尘庸俗,什么功名利禄,她皆不屑一顾。

天真率直的她,注定了与世俗格格不入;她才华横溢,她的诗词信手拈来,格调高雅。

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高贵而优雅的她在自然的风景里留连,时时触景生情,感叹人生;她浪漫而多情,执著地爱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贾宝玉、为了爱,她毅然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然而,用整个的生命去追求真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她最终却在镜花水月的爱情幻想里,含恨而去。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迷离、梦幻、病态、柔弱、高雅、忧郁,用全部的生命演绎着人生的悲剧。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

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

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

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

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

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

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

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然而,“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自那以后,黛玉便在贾府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不久,父亲也去世了。

黛玉也便成了真正的孤儿。

她那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重重的创伤。

她似秋风中飘零的叶子,孤独而无助。

脆弱的她,是多么期盼可以在母亲的怀里撒娇,可以在父亲的肩头依靠啊!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
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

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使得她的性格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

因为是出生豪门,她的身上自然有贵族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慢和高贵。

可又因为是孤儿,寄人篱下,她又比一般人更自尊敏感,也比一般人更喜欢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才力。

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在贾府里她既不得下人之心,也不讨主子欢喜。

因此,在这复杂的大家庭里,她必然是处处碰壁,处处受伤的。

初到荣国府时,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起初如此地谨小慎微的林黛玉,后来便不再这么做了。

很快地,她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都只不过是“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父母双双离逝后,她在荣国府里的处境,更是难堪了。

她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罢了。

她越发变得孤高、自尊了。

那傲慢的外衣下,掩饰不住她内心深处的自卑。

她心高气傲、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她惟恐有人对
她怀有歧视和轻蔑。

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

她就是这样自己折磨着自己纤细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

有一次,林黛玉晚饭后,来找宝玉。

敲怡红院的门,不料晴雯因为和碧痕拌嘴,没好气。

把她误以为是丫头,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气怔在门外,滚下泪珠来。

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

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竟是宝玉和薛宝钗二人。

林黛玉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之下,悲悲戚戚地呜咽起来。

其实,这是个纯粹的误会,可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

如果她能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

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她在心头立刻有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唉,再没有什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可是,这只是一个误会而已!不能说是晴雯的错误,一切还要归咎于她那自尊、敏感、多疑的性格,伤害了自己。

那一夜,她:“倚着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天,方才睡了”。

她的眼泪和痛苦,不是别人给的,都是自己折磨着自己。

这样的性格,也就注定了她悲苦、愁怨的一生。

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没有才学的女子,没有独立的思想,因为能屈于命运的安排,或许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幸福,有时只是一种内心的满足。

如此说来,没有才学,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李清照,才气横天,然而,她的人生却“怎一个愁字了得”!
林黛玉,绝对可以堪称是一个诗化的才女。

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欢读《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等,对于许多名家诗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

她作诗才思敏捷、新颖独特。

她的诗歌,能作得如此之好,不仅是因为她的聪慧和博学,更是因为,她是用心灵去感受生命中事物。

即便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常的事物,都能触动她的情思,写下惊人之作。

如此之高的才情,带给她的,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究竟是幸福,还是祸害?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这首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

这既是对海棠神韵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

这样的诗,更充分地表现了黛玉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灵写诗的才女。

她把自己的灵魂,也融进了诗歌的境界中。

用诗歌诉说内心的痛苦和忧愁,用诗歌感叹生命的无常与无奈。

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