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无产阶级革命

简述无产阶级革命

一、简述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胜利说”与“一国胜利说”。

“几国同时胜利”理论是马恩提出来,用于指导19世纪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

“一国首先胜利”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创造性的发展。

“一国说”产生的是一般形态的社会主义。

“同时说”产生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

列宁的”一国说”是对马恩的“同时说”的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其基本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三层涵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一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三,这个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作长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1.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不完善。

2.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能包容一切领域,还需要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形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健全。

5.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小市民习惯势力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表现1 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同时分析说明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基本内容(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井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四、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

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2.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3.诚信友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

4.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5.安定有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