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摘要: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

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ABSTRACT: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引言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

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

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

当前,陕西省处于“后危机时代”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当前十一个主要城市产业结构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此文主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陕西省十一个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的效益与竞争力。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简称SSM),此法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B·克雷默在1942年提出的,后来由邓恩与胡佛在应用中做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因此被广泛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区域经济的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以其所在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成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偏离分量,并通过这三个变量来说明研究区域中经济的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以及自身竞争能力的强弱,进而可确定此区域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3]。

根据SSM原理构建偏离——份额法模型:区域增长总量(G i) =份额分量(N i)+结构偏离分量(P i)+竞争力偏离分量(D i) (1)上式中,份额分量(N i)反映该区域中各个产业部门以全省或全国的经济总量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

其计算公式:N i=∑b i0×(B t-B0)/B0 ( i=1,2,3) (2)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 i),表示该地区各个产业部门按全省或全国相应的产业部门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省或全国经济总量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反映该地区的经济与全省或全国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差距所造成的影响;若P i值越大则该区域产业结构越优越,其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反之产业结构就越落后,对经济增长贡献也越小;其计算公式:P i=∑b i0×((B it-B i0)/B i0-(B t-B0)/B0)(i=1,2,3)(3)竞争力份额分量(D i),表示该区域内各产业增长速度与全省或全国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或地区竞争优势的程度;如果D i 为正值,则表明被研究区域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较强,如果D i为负值,被研究区域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竞争力较弱。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D i=∑b i0×((b it-b i0)/b i0-(B it-B i0)/B i0)(i=1,2,3) (4)在(2)、(3)、(4)式中,B0、B t分别表示全省或全国在基期的经济总量和报告期经济总量;b i0、b it分别表示被研究区域的第i个行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产值规模;B i0和B it分别表示全省或全国第i个行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产值规模[4]。

二、计算结果分析此文以2005年陕西省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三次产业的产值为基期数据,以2010年各地区的相应数据为报告期数据,选用陕西省三次产业产值作为参照体系,应用偏离——份额法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如表1,表2,表3。

1、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分析表1陕西省各城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明细结果城市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N1 P1 D1 N2 P2 D2 N3 P3 D3西安115.69 -31.02 -10.56 943.53 97.13 -172.68 1162.91 -59.81 -73.1 铜川10.27 -2.76 0.82 63.25 6.51 10.48 48.91 -2.48 -16.23 宝鸡74.5 -20.01 7.24 420.65 43.27 -88.94 232.49 -11.96 -95.65 咸阳149.89 -40.26 7.71 288.83 34.66 9.63 270.06 -13.89 -87.96 渭南99.35 -26.68 -0.57 252.54 25.98 -28.86 194.85 -10.02 -17.81 延安51.57 -13.85 4.13 499.08 51.33 -199.63 97.93 -5.04 29.66 汉中80.66 -21.66 5.53 149.61 15.39 -51.29 148.75 -7.65 26.35 榆林48.07 -12.91 29.39 349.72 35.97 619.5 162.26 -8.34 212.33 安康62.23 -16.71 -13.87 69.21 7.12 13.45 109.8 -5.65 -33.57 商洛43.07 -11.57 1.97 61.74 6.35 14.46 70.47 -3.62 2.82 杨凌示范区 2.49 -0.67 0.43 14.23 1.46 0.33 13.51 -0.69 -0.46 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06,2011)[5]据表1分析可知,整体上看,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份额增量明显大于结构增量和竞争力增量,而其中各地第二、三产业的份额增量又远高于第一产业,这与克拉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相符,而且表明当前陕西各地产业升级趋势较为明显。

从产业内部来看,对于第一产业,各市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各市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低;对于第二产业,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是各地优势产业部门,特别是结构偏离都为正值,说明其内部结构较为合理,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有近一半的城市竞争力分量呈负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结构优势,使得各市总偏离都呈负向增长;对于第三产业,全省各地呈现较大的负向结构偏离,其中以西安尤甚,体现了各市第三产业内部发展结构失衡,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而与现代工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生产服务性行业发展滞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同时竞争力参差不齐且绝大多数地区竞争力优势不足,最强的榆林市和最弱的宝鸡市差距达到307.98。

2、各市产业结构效益总体分析表2陕西省各城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城市总增长量份额分量(Ni) 产业结构分量(Pi)产业竞争力分量(Di)总偏离(Pi +Di)增量增率增量增率增量增率增量增率增量增率西安1971.73 1.55 2222.13 1.75 6.3 0 -256.34 -0.2 -250.4 -0.2 铜川118.77 1.71 122.43 1.76 1.27 0.02 -4.93 -0.07 -3.66 -0.05 宝鸡561.5 1.35 727.64 1.75 11.21 0.03 -177.35 -0.43 -166.14 -0.4 咸阳619.21 1.43 709.32 1.64 -19.49 -0.05 -70.62 -0.16 -90.11 -0.21 渭南488.78 1.56 546.74 1.75 -10.72 -0.04 -47.24 -0.15 -57.96 -0.19 延安515.18 1.39 648.58 1.75 32.44 0.09 -165.84 -0.45 -133.4 -0.36 汉中345.69 1.6 379.02 1.75 -13.92 -0.06 -19.41 -0.09 -33.33 -0.15 榆林1425.99 4.46 550.05 1.72 14.72 0.05 861.22 2.69 875.94 2.74 安康192.01 1.39 241.24 1.75 -15.24 -0.11 -33.99 -0.25 -49.23 -0.36 商洛185.69 1.85 175.28 1.75 -8.84 -0.09 19.25 0.19 10.41 0.1 杨凌示范区30.63 1.78 30.23 1.76 0.1 0.005 0.3 0.015 0.4 0.02表3陕西省各市、区偏离—份额法因素分析特征城市Pi>0;Di>0 榆林,杨凌示范区Pi>0;Di<0 西安,铜川,宝鸡,延安Pi<0;Di>0 商洛Pi<0;Di<0 咸阳,渭南,汉中,安康表2所示,陕西省11个市,示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考察期内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究其原因,不仅与当地良好的经济基础有关,在很多程度上还与陕西省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