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概要名词解释:1、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是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使我们能够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探索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模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2、结构功能论:该理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3、冲突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4、社会唯名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
5、社会唯实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一种真实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不仅是象物理世界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还凌驾于社会中的个人之上,并因此而外在于个人,不受个人的影响。
、6、社会地位: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社会群体: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感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享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9、机械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担任相同的社会角色和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0、有机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高度专业化的角色,因而相互依存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1、文化模式:指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12、文化堕距:指文化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13、社区:“社区”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成员的经常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14、虚拟社区:又称网上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15、城市化:指人们居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
16、社会现代化: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17、社会化:指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
18、社会互动: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社会交互作用,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9、集体行动: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境下,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行为。
集体行动又称群集行为、集合行为、大众行为等。
20、社会分层:指的是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
21、社会流动: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22、越轨:指对特定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和制度性规范的不遵从。
23、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24、制度化控制:按照一整套业已形成的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25、非制度化控制:指不是按照明文的规范和科层制度来实现社会控制,而是依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非正式的非文明的方式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控制的目的。
26、社会问题:广义讲,泛指一切与社会有关的问题。
狭义讲,指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7、问卷调查:指利用设计好的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方式。
28、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区、群体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长期性的调查工作,也就是调查者亲自进入要研究的这个社区或群体里学习做一个当地人,从日常生活交往的经验里逐渐收集资料,积累对该社区或群体的文化的了解。
29、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而真正建立的是法国社会学大师涂尔干。
早期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基本观点如下: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
第二,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第三,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善于恶、美与丑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0、人文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是文化地理学研究使用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它与实证主义方法正好相对。
它的特点是不特别强调发现肯普遍性的规律性东西。
着重强调的是研究个人世界或者个案,强调个别性和主观性的表现。
而且这些是不重复的。
人文主义方法是作为反科学主义出现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文主义者否认社会生活的经验具有可重复性,可公共确认的纯粹客观性,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
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
31、哈贝马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哈贝马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他反对实证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唯一知识的主张。
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理性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技术理性的发展和在各个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然而技术理性本身无法解决生活世界的价值观问题,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试图通过沟通行为的理性化进程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危机。
其理论因而被称为沟通行动理论。
32、福柯:当代著名的法国社会思想家,社会学家。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自我伦理学。
福柯是一个真正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作为思考对象的思想家。
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将我们自己构成为知识的主体;我们自身与权利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通过行动影响他人的主体;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道德行动者。
福柯还通过对疯癫史的考察,对知识进行了考古学—话语实践的分析,揭示了真理生产的体制,以及在整理生产过程中主体以历史的方式被构成的过程。
33、费孝通:汉族,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社会学中国化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不仅和当时社区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实际上开拓了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那时基本照抄照搬西方的局面,而且还以他的出色的学术探讨,提供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代表作:《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与《乡土中国》等。
其中,《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主要是实地的社区研究。
34、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三、社区的基本要素1、一定的人群:社区由人所组成。
不论何种类型之社区,因人聚集与互动,方能满足彼此的需求。
但人数多少才能形成一个社区,并无定论。
社区太大、人数过多,将使彼此互动困难;但人数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与生活维持的团体。
2、地方或地理疆界(共同的地域空间):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
但是,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有明确的地理划分。
如果界的区域不合适,将会对社区资料的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难。
3、社会互动(经济活动或共同利益):社区内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此产生互动,特别是互赖与竞争关系。
如社居民的食、衣、住、行、育、乐皆需与他人共同完成。
因此,相关的经济、交通、娱乐等系统即因此而形成。
社区经由不同的社会系统发挥功能,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建立社区规范。
4、社区认同(共同情感联系和价值的认同):社区居民习惯以社区的名义与其他社区的居民沟通,并在自己的社区内互动。
同时社区居民形成一种社区防卫系统,居民产生明确"归属感"及"社区情结"。
四、集体行动的困境1、定义:描述的是这样一种行为状态,即在个人明知道集体利益的实现对自己有利的前提下,理性的个人仍会做出----背叛、投机、搭便车----不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的选择,并最终导致个人和集体利益都无法实现的结果。
2、根源:“搭便车”的心态是造就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源,也是公共事务管理出现危机的肇因。
3、原因:(1)参与集体行动是有成本的:(2)每个人都在自己理性下行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集体物品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4、集体行动困境可能造成的问题:(1)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2)公共资源利用无度。
(3)公共秩序混沌失序。
(4)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5)公共政策执行失范。
5、解决路径:(1)产权明晰,责任明确。
(2)市场交易,降低外部性。
(3)沟通协调,自主治理。
(4)理性激励,合理监督。
对家庭的理解:1结构功能主义;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中研究家庭。
认为家庭是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组织,个人服从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2冲突论;注重从冲突角度研究家庭。
认为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冲突是自然的,与其强调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秩序、平衡、一致或功能主义系统的存在和平衡,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冲突的规律和调解上。
3符号互动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个人对家庭的顺应,强调家庭内部的协调;认为夫妻之间的行为决定整个家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