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作品鉴赏
一、课题:
中国美术作品鉴赏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并且了解一定的艺术作品三、课型:
讲授新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重点:
通过一些图片来讲解作品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主要是涉及的任务作品较多,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较多
七、教学资源:
教材、、图片
八、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一、美术鉴赏的含义:
美术鉴赏包含着欣赏与鉴别两层意思。
欣赏,指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对美术作品基本上是采用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二鉴别,不仅是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还要对美术作品的表现技巧、形式语言、思想内容、艺术倾向、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判断。
二、美术鉴赏的条件
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 被鉴赏的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的主体条件:鉴赏美术作品的人
三、美术鉴赏的过程
1.审美注意:人们的身心活动在审美对象上的集中和停留。
2.审美感知:鉴赏者对对美术形象的感知过程。
3.体验玩味:指鉴赏者感受艺术作品形象之后,就要对作品形象的具体性、审美性、和典型性在头脑中进行反复审查、联想比较体验玩味,才能真正领悟其中隐含的思想意蕴和美妙意境乃至主客体达到“”
4.审美判断
四、美术鉴赏的功能与作用
(一)美术鉴赏的功能
1.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
3.审美功能
(二)美术鉴赏的作用
1、形式感
感知能力的培养
首先美术鉴赏是对线条的欣赏。
线条是极具表现力的因素,线条的作用不仅在于勾勒出物体的外形、轮廓,还在于表达情感。
形式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色彩的欣赏。
色彩与线条一样,是美术的基本形式要素,色彩的表现力很强,能够传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意味,并引起人们相应的反应。
形式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结构的欣赏。
形式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空间要素。
美术也被称为空间艺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以及各种形式要素都是一定空间内得以展现的。
空间不仅是艺术形象存在方式,也是艺术家塑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的手段。
形式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形象感知能力的培养。
形象是艺术鉴赏中最为主要的内容,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主要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是写实性形象。
第二类是以表现主观感受为主的夸张、变形或抽象的美术形象。
2、情感教育作用
人们的审美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自20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真实和优美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美术最重要的是表现情感,不仅表现优美还可以表现丑陋、怪诞、痛苦和不安;表现自我,表现梦幻,表现观念。
因此,对抽象感知的主要内容是形式语言、艺术观念、形式创新。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
一、追求意境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的表达,这也是中国画灵魂之所在。
其主体的确定,构图布局的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它的主宰。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描绘物象和画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二、重视笔墨
笔墨广义指利用笔墨所达到的画面气象、品味、意境。
狭义讲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中国画的笔墨即是状物、抒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1、用笔:?古法用笔?十八描 ? 各种皴法三、章法布局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绘画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布局。
谢赫论画《六法》曰“经营位置”
三(作品欣赏)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东晋人,生于公元345年。
善画人物画,也精于山水、鸟兽题材。
据画史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著述的约有70多件。
但现也仅存《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两件,属宋代摹本,原作已失。
此图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全卷共画4段,第一段描绘曹植与洛神于洛滨相会,第二段描写洛神与曹植若即若离的情状,第三段刻画他们在云车、轻舟上互赠礼物、畅诉衷情,第四段描写曹植满怀依恋地重登归途。
在这四幅场景之间,画家又点缀了鸿雁游龙、彩霞鲜荷以及冯夷、屏翳等神话人物,使整幅画卷一气贯通,构成一长幅完整的画面。
唐.阎立本《步辇图》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唐.韩滉《五牛图》《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
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
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
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
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
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
韩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
《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
由于当时江南战争较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与生产条件,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奢侈糜烂,大多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
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即有歌伎40余人。
韩熙载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
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
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张择瑞《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九、课堂练习
今天老师讲的就这么多,剩余的时间同学们自己交流一下,中国美术鉴赏你们学到了什么,认识了多少。
十、作业安排: 将剩下的没讲的画中挑出一副,写一篇鉴赏的论文
十一、总结: 这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鉴赏,鉴赏的意义,怎样去鉴赏一副作品,通过鉴赏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