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5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及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选择题
1.(2011·淄博模拟)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C.工业革命的影响D.全球化的推动
[答案] A
[解析]图一中的欧洲商贸中心在地中海区域,图二中的商贸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推动这一转移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2.下列三个人物所进行的活动不包括()
A.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B.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
C.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D.率领的船队横渡印度洋和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辨析与理解。
A、B、
D三项史实分别与迪亚士、达·伽马和麦哲伦有关。
而C项史实是哥伦布所为,与图片中人物无关。
3.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哥伦布曾经到达过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答案] B
[解析]本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弄清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否是印度,本题就迎刃而解,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他们只是到达南北美洲中间的一些地区。
4.(2010·湖州模拟)有人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以下最能反映“中世纪的衰落”的根本表现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美洲的发现冲击了西欧教会的威信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答案] B
[解析]“中世纪的衰落”实质是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新航路开辟,美洲等的发现极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解体。
5.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
在这些远洋探索中,他们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
如果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描述这一事件,最合适的词应是() A.发现B.汇合C.侵略D.殖民
[答案] B
[解析]本题以全球整体史观为立意,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全球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是世界上各种文明走向汇合交融和世界走向整体的开始。
6.(2011·泰州统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在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D.封建主阶级衰落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现和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能力。
新航路开辟后,紧随而至的便是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世界逐渐联成一体,但广大亚非拉落后国家是被迫的。
7.(2011·梅州模拟)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西班牙B.荷兰
C.英国D.法国
[答案] B
[解析]考查近代海上殖民霸权的演变。
注意时间为17世纪,
此时荷兰获取海上殖民霸权,称为“海上马车夫”。
8.18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
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
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A.葡萄芽B.荷兰
C.西班牙D.英国
[答案] D
[解析]18世纪后半叶开始,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9.(2010·临沂模拟)从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
如果欧洲经由输出、交换或生产,最后再将获利输入欧洲,那么从“欧洲输出、交换、再输入欧洲”的先后顺序是()
A.
C.③①②D.③②①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是从欧洲装上火器布匹运往非洲,再从非洲装上奴隶后运到美洲换取糖烟草,最后运回欧洲。
10.(2011·汕头模拟)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
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B.市场支持
C.劳动力支持D.资本支持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材料能力。
由材料中信息:美洲需要大量的钉子即可知道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支持。
二、非选择题
11.(2010·山东文综,27)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3)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图示
材料二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示,图中现象出现的直接推动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迁入的大洲和地区有哪些?当时欧洲和美洲之间的人口迁移方向是怎样的?指出当时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
(3)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关系?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
(2)美洲、大洋洲、东南亚。
人口从欧洲流向美洲。
原因:地理
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