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1/46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

一、名词解释1.受传者答: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2.控制分析答:控制分析是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它包括控制主体即“谁”和控制手段即“说什么”。按照拉斯韦尔所划分的五大传播要素来讲,即针对传播主体“谁”的传播研究属于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说什么”是内容分析。但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及其传播内容血肉相连,难以截然分开。因此,一般将传播主体“谁”与传播内容“说什么”合为一体,统归控制分析名下。

3.反馈(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在通信与电器领域,反馈是指信息的反向传播(也就是从输出方向向输入方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倒流。传播学上,反馈概念除了含有信息的反向传播这种通用意义之外,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这层特定意义在内。对传播而言,反馈对大众传播来讲必不可2/4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少。反馈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4.噪音答: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5.把关人(北师大2010年研;北邮2010、200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研;上海交大2007、200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研)答:把关是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而有这种行为的人称为把关人(守门人),这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范畴。在传播活动中,把关人也要对感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他认可的信息才能继续流通,否则就只能呆在门外.这一概念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心理学家卢因在1947发表的论文《人际关系》首创的。

6.双重行动模式(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3/4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

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7.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8.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暨南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北邮2008年研;北师2008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上海交大2007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研;华中科大2005年研;浙大2004年研)答: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4/4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9.媒介责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媒介责任理论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在媒介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10.大众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7年研;厦门大学2004~2005年研;北师2005年研;上海交大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5/4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11.潜网

答: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青年记者所感到的束缚与其说是来自媒介组织,不如说是来自社会系统。

12.群体规范(华农2010年研)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13.群体压力(武汉理工2007年研;北师2003年研)答: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14.奥尔波特公式(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答:奥尔波特公式是指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6/4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②来自正式

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暧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15.集合行为(华中师大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兰州大学2007年研)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16.群体意识答: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17.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