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禽学 第九章 鸭饲养管理技术 第一节 水禽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禽生产和消费国。 2001年鸭存栏数6.36亿只,鸭肉产量185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69.5% 和 68% (FAO); 发展速度快: 鸭肉产量从1990年的57.5万吨增长到2001年的185万吨,10年增长3倍多; 2001年鹅存栏数2.07亿只,占世界总量的 85.9% (FAO)。 一、水禽品种的起源 (一)鸭的起源 家鸭起源于河鸭属中的绿头野鸭和斑嘴鸭。我国是家鸭的主要驯化地之一。 瘤头鸭,在我国俗称番鸭,属栖鸭属。无论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均与河鸭属的家鸭有很大的差异。该鸭在美洲驯化,经东南亚传入我国。 瘤头鸭与河鸭属的家鸭杂交是属间杂交,其一代杂种称为半番鸭,因不能繁殖后代故又称骡鸭。 (二) 鹅的起源 家鹅起源于雁属中的鸿雁和灰雁。 中国家鹅品种中,除原产于新疆的伊犁鹅起源于灰雁外,其它品种都是鸿雁的后代。 欧洲鹅绝大多数来自灰雁。 中国家鹅 欧洲鹅
来自鸿雁的家鹅典型形态特征是:头部有明显额疱,颈细长呈弓形,前驱抬起与地面保持明显角度。 而来自灰雁的家鹅则头无额疱,颈粗短而直,前躯几乎与地面呈水平状态。 二、水禽的生活习性 家禽生活习性的形成与其野生祖先和其驯养驯化过程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而鸭、鹅等水禽与鸡、火鸡等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1、喜水性 鸭、鹅善于在水中觅食、嬉戏和求偶交配。因此宽阔的水域、良好的水源是饲养水禽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对于采取舍饲方式饲养的水禽,需设置一些人工小水池,以供水禽洗浴之用。但要求在干燥场所栖息和产蛋,以保证种禽的健康和种蛋的清洁。 2、合群性 水禽的野生祖先天性喜群居和成群飞行,此习性驯化家养之后仍未改变。 经过训练的鸭、鹅群可以招之即来,呼之即去。鸭、鹅在放牧中可以远行数十里而不紊乱。如离群独处,则会高声鸣叫,彼此应和归群。 这种合群性使水禽适应大群放牧饲养或圈养,也比较容易管理,便于集约化饲养。 3、耐寒性 水禽的羽毛比陆禽更贴身,绒羽层更厚,发达的尾脂腺分泌油脂到羽毛上,能有效地防水御寒,具有更强的防寒保暖作用。 水禽的皮下脂肪比陆禽厚,因而具有更强的耐寒性。 水禽在0℃左右,仍然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在10℃左右仍可保持较高的产蛋率。 相反地,水禽的散热性能差,耐热性能也较差,尤其是体大脂肪厚的个体,在夏季高温时生产性能下降。 4、耐粗饲 水禽的食性比陆禽更广,更耐粗饲。 由于鸭的嗅觉、味觉不发达,对饲料要求不高,凡是无酸败和异味的饲料都会无选择地大口吞咽,所以不论精、粗饲料或青绿饲料等都可以作为鸭的饲料。 鹅则更喜食植物性食物,具有强健的肌胃和比身体长10倍的消化道,以及发达的盲肠。 鹅的肌胃在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比鸡、鸭都大,能有效地裂解植物细胞。 鹅的盲肠中含有较多的厌氧纤维分解菌,能将纤维发酵分解成脂肪酸,因而鹅具有利用大量青绿饲料和部分粗饲料的能力。 5、敏感性 水禽比较神经质,反应敏捷,能较快地接受管理训练和调教。 特别是鸭性急胆小,易受外界突然的刺激而惊群,尤其是对人、畜及偶然出现的色彩、声音、强光等刺激均有害怕的感觉。 所以,应保持水禽饲养环境的安静稳定,以免因突然受惊而影响产蛋和增重。 6、生活规律性 水禽具有良好的条件反射能力,反应灵敏,比较容易接受训练和调教,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自然条件进行训练,以形成各自的生活规律。 一天之中水禽的放牧(出栏)、觅食、嬉水、歇息、交配和产蛋等行为都有比较固定的时间,且这种规律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 三、水禽的生产特点 1、早期生长快,生产周期短 在家禽中,肉鸭和鹅的早期生长速度最快。大型肉用鸭7周龄活重可达3.5kg以上,其体重约为出雏体重的60~70倍;肉用仔鹅10周龄活重可达3.5~4kg。 由于鸭、鹅的早期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提高了全年禽舍设备的利用率,资金周转特快,经济效益好。 2、繁殖力强 鸭是繁殖力很强的水禽。蛋用型鸭开产日龄约为120d,年产蛋量280~300个,按蛋重70g计,总重量达到19.6~21kg。 大型肉鸭配套系母系产蛋40周可获合格种蛋180个以上,可生产肉用仔鸭120~130只。 但鹅的繁殖性能较差,小型鹅年产蛋80~100个,大型鹅和国外品种年产蛋只有40~50个。 3、生活力强,耐粗放饲养 水禽对不利环境和应激因素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养禽业威胁较大的常见传染病,在鸭、鹅自然感染发病的比鸡少1/3。 耐寒性强,耐热性较差,但可利用游水洗浴来降温。所以水禽在亚热带,甚至热带地区可生长良好,仍可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 鹅比其他家禽消化饲料中粗纤维能力高45%~50%,利用天然草地放牧补饲少量精料养鹅十分经济,鹅是典型的节粮型家禽。 4、风味食品,独具特色 中国不仅是饲养水禽最多的国家,而且,对鸭、鹅肉和蛋类的烹调技术和加工技术更是蜚声海内外 鸭肉、鹅肉、蛋经烹调或加工后制成的食品,别具风味,脍炙人口,为其他家禽食品难以取代。北京烤鸭、板鸭、盐水鸭、卤鸭、烧鹅等等 鲜鸭蛋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具有鲜美滋味的松花(皮)蛋,油露松沙的咸蛋和醇香可口的糟蛋等蛋制品,风味独特 5、羽绒可加工成各种高附加价的产品 家禽的羽毛以鹅、鸭的羽绒品质最优,最具有利用价值。 当今羽绒制品已向时装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使鹅、鸭羽绒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大大促进了水禽业的发展。 中国的羽绒原料每年出口约2000t,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1/3左右。 6、高档食品—肥肝 肥肝是鹅、鸭的独特产品。由于其特殊风味和营养成分成为西方消费者十分喜爱的高热能食品。肥肝生产的经济效益甚佳,是当今国际食品市场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 我国水禽数量多,有不少适合于肥肝生产的鹅鸭优良品种,具有生产肥肝的强大优势。 朗德鹅肥肝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水禽体型较大,皮下脂肪含量高,无论是产蛋还是产肉时饲料转化率始终比鸡要差25%左右。加上水禽密集工厂化饲养技术还不成熟,所以水禽不可能取代鸡在家禽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肉鸭生产 一、大型肉鸭的生产 大型肉鸭是指以北京鸭为基础培育的、以配套系方式生产的白羽杂交商品肉鸭。 目前主要采用的品种为: ·樱桃谷(Cherry Valley, 英国) SM2、SM3 ·改良北京鸭:北京南口 (北京金星鸭业中心) ·其他:天府肉鸭(四川)、仙湖3号(广东佛山) (一) 大型肉鸭的生产性能 1、早期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较高 4-7周龄肉鸭饲料转化率 周 龄 4 5 6 7
活重(g) 1900~2100 2500~2750 3000~3300 3400~3800
耗料增重比 1.7~1.9:1 1.9~2.1:1 2.3~2.6:1 2.4~2.8:1
2、产肉率高,肉质较好,但皮脂较多 肉鸭产肉性能 周龄 全净膛率(%) 腿肌率(%) 胸肌率(%) 腹脂率(%) 皮脂率(%)
6 68-70 15-17 12-14 1.9-2.2 26-32 7 69-71 14-16 14-17 2.4-2.7 28-35 (二)饲养管理 由于肉鸭具有以下特点: 适应密集饲养; 适应舍饲; 生产周期短; 可以全年均衡生产。 因此,可以通过类似肉鸡生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集约化饲养,并建立类似的屠宰加工和储藏体系。 肉鸭的饲养管理方式: 集约化生产:用类似肉鸡生产的设备和方式,以全进全出的方式进行密集舍饲 放牧饲养:利用河、湖、稻田等 温度: 1~3日龄:28~31度 4~7日龄25~28度 7~14日龄20~25度 15~21日龄15~20度 以后可脱温。 肉鸭的饲养密度 (只/m2) 周龄 地面垫料饲养 网上饲养 1 15~20 25~30
2 10~15 15~25
3 7~10 10~15
4 7~8
5 6~7
6~7 5~6 (三) 营养需要 北京白鸭营养需要量(NRC,1994,第九版) 营养物 0~2周 2~7周 种用 ME(MJ/kg) 12.13a 12.55a 12.13a 蛋白质(%) 22 16 15 赖氨酸(%) 0.90 0.65 0.60 蛋氨酸(%) 0.40 0.30 0.27 钙(%) 0.65 0.60 2.75 有效磷(%) 0.40 0.30 - 肉用仔鸭的营养需要 (商业品种标准) 营养成分 雏鸭(0~3周龄) 生长鸭(4周龄~屠宰) 代谢能(MJ/kg) 12.35 12.35 粗蛋白(%) 21~22 16.5~17.5 钙(%) 0.8~1.0 0.7~0.9 可利用磷(%) 0.4~0.6 0.4~0.6 盐(%) 0.35 0.35 赖氨酸(%) 1.10 0.83 蛋氨酸(%) 0.40 0.30 二、填鸭 填鸭是一种快速育肥饲养方法。 填肥鸭主要供制作烤鸭用。北京鸭经填肥后制作烤鸭已有数百年历史。 用高热能饲料强制肥育,可使鸭体重快速增加并大量积聚脂肪,特别是肌间脂肪含量增加,从而改善了屠体品质。 填饲技术 1、鸭群准备 填鸭是在中雏鸭养到5~6周龄、体重在1.75kg以上时,转入强制肥育阶段。一般经10~15天填饲期后,体重达到2.6kg以上即可上市,供制作烤鸭用。 分群:填饲开始前应按体重大小和体质强弱分群饲养。这有利于填饲量的掌握和肥度的整齐。 2、填料的调制 填肥鸭的营养水平以代谢能12.14~12.56MJ/kg、粗蛋白14%~15%为宜,并要注意矿物质特别是钙和磷的含量及适当比例。 将混合料加水调成稠粥状,料水各占一半左右。填饲初期可稀些,后期应稠些。 为了有利于填鸭的消化,填饲前4h先用水焖浸饲料,到时用填饲机搅拌均匀后再进行填饲。 气温高时填前可不必浸泡,或只浸泡1~2h即可,以免引起填料的酸败。 3、填饲操作 采用填饲机填鸭的操作技术要点是:使鸭体平,开咀快,压舌准,进食慢,撤鸭快。 填饲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