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广角》评课稿

《数学广角》评课稿

《数学广角》评课稿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排列与组合》。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实践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数字卡片0、1、2、3.
【设计理念与意图】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有序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分层设计了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1、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让学生学会清晰、有条理的、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力求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本节课让小组的同学交流,用“1”“2”“3”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小组合作说一说,比一比,学生在积极、活跃、自由的交流氛围中,产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个体的经验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活动中逐步积累提高,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本课通过摆数字卡片、握手、搭配衣服等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整节课,以跳跳龙的活动为主线,从进入数学广角乐园买门票导入;“儿童票一张5角”,让学生从5个1角、2个2 角和一个5角中选出“5角”的付钱方法。

这样设计,不拘泥于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的数学思想。

(二)操作探究,体验新知
1、感知排列
以跳跳龙请学生到“数字宫”玩摆数游戏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数字卡片1、2能摆出几个两位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同桌合作,“用数字卡片1、2、3摆几个两位数”,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积极主动
地参与学习过程。

然后汇报交流。

指名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排数时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就不会重复和遗漏”。

最后应用拓展,用数字0、2、3又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渗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思想。

2、感知组合
组内两人互相握手,引出关于“握手”的数学问题: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对比分析:用1、2、3能摆出六个两位数;握手时,3个人只能握三次。

通过小组探究,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便于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设计了搭配衣服、乒乓球比赛、送跳跳龙回家有几种走法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排列和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同时也是一个细化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上了“数学广角”一课后,我们感触颇深,现将本节课的设计亮点、教学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考虑到排列与组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因此以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来贯穿始终,选用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跳跳龙,将数学广角作为一个活动场所介绍给学生,在一项一项的活动中把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

这样一来,环节的过渡就比较自然,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

二、结合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本节课时,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情境需要,有目的地对教材的安排进行了改动。

课的开始,把做一做中的买5角钱的拼音本改成买5角钱一张的门票,每人需要准备5角钱,你是如何准备的,学生们各抒已见,让学生初步感知5角钱的几种不同组合方式。

体现了运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改革理念。

三、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用买门票、摆数游戏、握手、搭配衣服、观看乒乓球比赛、回家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

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

在这一多维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们认为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就必须先教给方法。

因为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而学之有效,才能学之有趣。

在教学组合时,是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我们先设计了同位同学互相握手,明确每两个人握手只能算一次,解决组合难点的坡度,然后让学生猜测3人握手是几次,再开展活动,学生能够很快的理解和得出答案。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兴趣高。

接着我们又让学生知道不但可以实际操作,也可以用图连线的方法解决。

虽然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图连线的方法,我们认为图解连线便于理解,比较直观,在没有人合作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也给学生展示出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这为后面解决搭配衣服和乒乓球比赛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引导学生用解决握手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搭配衣服和乒乓球比赛的问题。

这里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方法、用已有的经验去思考新问题、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整节课我们力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
的学习情感。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得到应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做到有效、得法,使学生真正受益,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究。

此外,本节课在课堂小结时,有点匆忙。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