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国女性地位比较

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国女性地位比较


古代中国的女性
朝贺。官场的夫人社交活动,妇女以母亲或妻子的身份出场,有 着夫荣妻贵、母以子贵、从属于男性的意味。亦表明,妇女作为 母亲、妻子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一定地位。先秦、汉唐时代,男 女共同聚会的社交活动方式虽受到一些维护礼教人士的反对,却 还是常见的。 婚姻:古代婚姻的目的是为家庭侍奉祖先、延续后嗣,“父母之 命, 媒妁之言”是古代社会的正统观念和主流风俗,现实也有例外。 女 性在婚姻的自主权非常少,大多情况下要听众父亲或家人的安排。 宋之前,妇女离异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事例常见,宋以后,再嫁被 视为失节、耻辱,有了强烈的贞洁观念。
古代中国的女性
中国古代女性在经济上是不能独立的,换句话说,女性是只能被 男性所养,不能自力更生的。所以男性对女性提出的不平等要求, 女性不能反抗。 政治权利:中国古代的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妇女被禁锢在家 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
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 政, 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 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 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动阶级的妇女主要在家从事农业劳 动,上层社会的贵妇和官宦之家的妇女历来有着正式的宫廷朝会
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国女性地位的 简单比较
女性观概述
中世纪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所处时代的思想观念 支配的,在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妇女观,以及在社会中普遍流行的 妇女观,应该是当时人们对妇女地位认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对妇女实际 地位的一种主观上的反映。英国属于欧洲的一部分,中世纪欧洲的妇女 观对中世纪英国的妇女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前期历史,对女性的看法并没有贬低的成分,对女性的贬 低是从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随着周王朝的覆灭以及秦王朝对 先秦文化的扫荡,自汉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了 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的女性观被儒家思想所主导。宋朝的“朱程 理学” 使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束缚妇女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真正理论化、 系统化。
中世纪英国宗教的女性观
不过基督教对圣母玛利亚却是另外一种看法,玛利亚作为万 民之母与贞女榜样的形象非常突出,12、13世纪以后,玛利亚的形 象越来越光彩夺目,教会把对圣母玛利亚的迷信,提到极高的程度, 玛利亚体现了夏娃所没有的一切优良品德:贞洁、谦卑、恭顺和屈 从,她成了完美的化身。几乎所有女性在对圣母崇拜的过程中都大 受其益,尤其是上层贵族女性,她们的交往日益增多,她们受到越 来越多的文化和礼节教育。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对待妇女的态度是矛盾的。教会谴责 夏娃要对原因负责。认为女人好吵闹、不听话、残忍、恶毒、不顾 羞耻、体力弱,她是造物的消极因素。圣母玛利亚成了邪恶夏娃的 超的对立面,在人们眼里玛利亚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怜悯之心,并 且受人爱戴的圣母。教会的这种矛盾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对维持妇 女的一定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获取一定的社会尊重, 留下了可以松动的观念空间。
中代中国宗教的女性观
一直到汉朝时也是“女以弱为美”(班昭《女戒》)。之后延 续了几千年的有诸如“男主外,女主内”(《大易通解》),与 “女子无才便是德”(《易酌》)等说法。古代女性的地位,并非 由于先天的特质,而是由于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文化所塑造而成的。 中国数 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构架。因此, 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确实对中国女性影响深远,也已经发展 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宋朝的程朱理学是迫害妇女的开始与典范。宋朝女人的地位 及其地下卑微,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毒害,比如“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还有“笑不漏耻、大门不出,二门 不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洁牌坊等等。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观
封建全盛时期的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 样神圣。爱情在骑士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后来发展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 为她们服务。骑士把获得贵妇人的爱情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把为贵妇人冒险取 得胜利当作最大的荣誉。骑士文学中包含了尊重和爱护女的思想观念。在英雄史 诗和骑士文学中,女性是女神的化身,是男人的镜子,承担着精神上的引路者和 抚慰者的角色。 在城市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失去了贵族女性所特有的雍容华贵,还原了其在 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本色,在这之中还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蔑视、批评甚至攻击。中 世纪的文化极少描写女性的温柔、慈悲、宽厚,他们认为只有圣母玛利亚才具有 这些品质。中世纪中期的文学经常把妇女描写成夏娃,即万恶之母。即使是文艺 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作家,也没有能彻底改变对妇女的歧视和鄙视。
中世纪英国宗教的女性观
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圣经》中没有贬低妇女的意思。在耶稣 创立基督教时,把妇女看作是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在《圣经•箴言》中 有一大段经文论贤妻:教时,把妇女看作是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在 《圣经•箴言》中有一大段经文论贤妻: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 的价值远用过珍珠。她丈夫心里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 夫有益无损......惟敬畏雅威的妇女,必得称赞。愿她享受操作所得的。 愿她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她。 当然在《圣经》中也有不尊重妇女、把妇女看成的男人附属品的 思想。《新约•提摩太前书》毫不隐讳地表示出对妇女的轻视,“女人 要 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子,只 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 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成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和男权社会的权威, 逐渐抛弃了耶稣创教时平等、博爱的观念,而将原始基督教中一些贬 低和轻视妇女的不好传统予以继承,对女性更加肆意地践踏和侮辱。 基督教认为妇女是不洁之物,她把罪恶带到世界、诱惑男人坠入深渊。 教会宣扬女人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人。
古代中国的女性
教育: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知晓礼法、 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女贞妇,即让她们懂得男尊 女卑,甘心居于卑下地位,柔顺服从,懂得“三从”、“四德”。 总的看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主张女子读书识字、学习 文化的,而且赞赏女子有文化修养、有才学。事实上,一般士大 夫家庭、书香门第的女子大多从小读书,许多市民、商贾人家同 样让女儿认字学习,一些高门大户的姬妾甚至婢女也被要求学书 学算。所以古代妇女有文化者比比皆是,倡优、妾婢、尼姑、女 道士等女性中也常有识文断字者。但在下层阶级里女子受教育的 机会非常少。
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观
总体而言,中世纪文学对待妇女的态度充满轻蔑和敌意,用讽刺的笔法丑化 妇女。女性在其中的形象是灰暗的,强烈的厌女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这种对女性的不尊重,其实又恰恰从反面证明了,中世纪妇女在实际生活中是有 一定地位、权利和势力的,因而可能会引起一些文学作品的反感,致使其对妇女 予以刻意的打压或贬低。
中代中国宗教的女性观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女性的地位并不算非常 的低下,从某种意义上看,周王朝的古礼法中,还存有一丝母系氏 族社会对女性的尊重意味。 《诗经》中的女性,软弱,一脸奴相 的不多,更不乏对女子的赞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前期 历史中,女性的地位还不是那么低下,在某种意义上说享有一定的 自主和自尊。 随着周王朝的覆灭以及秦王朝对先秦文化的扫荡,自汉朝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孔 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近则不逊,远则怨”。孟子道:“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 违夫子。”“儒教”的两位教主“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都这 么看待女性, 这是几千年来使女性角色在正统古代书籍里永远得不到应有重视的 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世纪英国城市生活中的女性
中世纪的西欧妇女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城市 中的妇女尤其如此。虽然她们没有像男子一样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在 中世纪英国城市里,妇女并不像教会和一般文学作品里那样被排斥,、 她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政治权利:中世纪复兴后,城市妇女同男性一样获得了市民 资格,但是在市民阶层的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声音,她们很少能参加市 议会和法院,女市民只享有部分城市特权,只接受市政法庭的审讯, 不能担任任何政府职务及法官,也鲜有服务于地方陪审团之中的。她 们排除在政府中的任何正式的角色,很少拥有她们自己的权利。 社会交往与活动:家庭是中世纪女性日常起居和从事家务劳动的场所, 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只有在家中,才可能出现品行端正、细心体贴的女 人。不管女性的地位和财产如何,她的首要角色的照顾好自己的家人或者 自己所服务的家庭,生孩子和做母亲是女性在家庭中很自然的主题。另外, 随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部分女性开始进入社会生产领域。
综合比较
中世纪欧洲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是矛盾的,是针对女性的品 行方面,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对待妇女的态度充满轻蔑和敌意,有强 烈 的厌女情节。但是中世纪英国城市里,妇女不同程度地参与到 社会经济生活当中,虽然她们没有像男一样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她 们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们的劳动对于维持其家庭 的生存意义重大。而在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男尊妇卑,妇女 应当接受男性的是支配,是男性的附庸,中国的古代的文学中也是 强调妇女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中国古代的女性受到封建制度 的迫害,她们的没有地位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她们的政治权利 被完全剥夺,她们大多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从一而终死守活 寡、殉葬、自尽,总之大多数是违反人性的。然而中国女性的典型, 绝不仅于此,尽管整体环境,不利女性走出闺房,但还是有众多的 女子突破种种的限制,发展出自身的兴趣,将传统要求以外的才能 多元发挥。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观
在中国古代,男性是无可替代和不能置疑的最大权力者,甚至可以驾驭一 切,包括女性。长期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结果便是男性文化及价值体系的建 立与女性自主意识的泯灭与逐渐丧失,最终沦落为一种无独立地位的“附属 品”。 这种“附属品”在文学作品中是俯拾即是的。《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内 心悲叹就是写照: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 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崔莺莺的话语道出了从古至今女性内心 的忧愁,也表明了女性的生存境况,女人只不过是“女人”,是男人的附著,是 无根的瓢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