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班级:1008班学号:10413852 姓名:顾海洋
文章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儒家思想价值局限孝道伦理教育和谐
中国文明史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②因此,儒家思想内容之广、之深,使得我们全面研究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比较困难。
所以,我从孝道、伦理教育、和谐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利与弊。
一.儒家思想中孝道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 .赡养父母。
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
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
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
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
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
尊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局限:
1.“无违”之孝道。
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
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
在封建等级制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
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
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二.儒家思想中伦理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儒家对伦理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值得我们重视。
忽视道德教育,只会使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受到减损,使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和水平,同时也会使社会的道德状况日趋恶化,最终给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造成严重危害。
科学地发掘儒家关于
①百度百科之儒家思想
伦理教育地位、作用和功能的思想,也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更全面地认识当代社会加强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儒家对伦理教育内容的认识凸显了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含有将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结合起来的因素,值得我们继承并予以弘扬。
尽管今天的时代同传统儒家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伦理教育应始终以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为内容的基本趋向是各个时代和社会所共有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伦理教育总是应当在宣传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上努力并依此为根本性的内容。
3.儒家对伦理教育方法论的探讨涉及伦理教育的基本路径、措施和方法,值得我们给予特殊的关注。
道德教育方法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具有较多的普遍性和实用性,因而能够更多地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使用。
儒家关于伦理教育方法论的思想与观点,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为当代的伦理教育服务。
弊端:
1.儒家伦理教育就其阶级层面上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体现了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2.儒家伦理教育强调私学,与当今公共课程不符。
三.儒家思想和谐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于建立“天”、“人”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依赖于自然的本质始终不会改变。
作为人类家园的自然,人理应保护好它。
一旦伤害了自然,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破坏人类本身,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之一。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意识到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大量生态问题,恰是人类没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
因此,我们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且与节约并举,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的目标。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对于为人处世、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
在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死、富贵、贫贱问题仍是人们需要冷静反思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尤其要吸取儒家义利观,以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比如“义”就社会而言,要求人们以社会利益为重,勿因个人利益而破坏他人、社会利益。
以社会利益为重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而言是一致的。
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3.自我身心和谐的思想对于调节现代人的健康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先秦儒家“智”的道德规范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人对事的认识要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认识法。
同时,对于道德的认识亦是如此。
要想个体行为不偏不倚地合乎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就必须身体力行学好这些规范。
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个体重视智慧、崇尚道德,强调文化修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个体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道德修养能力,才能达到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
因此,强调道德主体性发展,培养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仍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局限:
1.先秦儒家“和谐”伦理思想是对等级制的历史背景的反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则是公平、平等与正义。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上,先秦儒家诸子主要致力于思考人际关系上的和谐,注重的只是经济上的均富贫以及伦理政治上的等级差异。
与马克思注重于消除生产关系上的对立因素、实现经济平等与政治自由相反,没有上升到生产关系的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先秦儒家诸子学说所立足的社会是当时那样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其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2.先秦儒家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虽然包括以个人为道德行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的人
际关系和谐,也包括政治生活中的官民和谐,但是,这种和谐伦理思想只是内向的,要求个人被动适应,对统治阶级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就束缚了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发挥。
3.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伦理思想虽然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使人们懂得利用了自然规律,但由于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也导致了一些机械的、唯心的观念和不科学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润田,杨朝明.儒学与现代文明:孔子?儒学研究文丛(二)
[2]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
[3]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4]王秋李.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5]汤一介.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
[6]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
[7]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
[8]刘丹忱.孔子的“和而不同”与社会和谐
[9]赵亭.儒家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10]刘绪义.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