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儒家思想的变迁

浅论儒家思想的变迁

浅论儒家思想的变迁Eaimor内容摘要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后来各朝各代儒家们的发展创新,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现在仍有现实意义,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正统思想主流意识现实意义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许多学术流派和学者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删定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体系。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1、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提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反对天命鬼神说,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此外,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了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被大大破坏,险些被摧毁。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指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

要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必须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

因此,他提出凡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他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但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

既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又对君主加以限制,要求其实行仁政。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要遵守。

3、宋朝时儒学获得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理学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更加活跃。

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

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

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

3、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

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

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行己有耻”,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文化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思想的演变和革新,都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对待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够数典忘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江泽民主席曾说过“一个民族既努力实现自己的经济腾飞,又努力繁荣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儒家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儒家思想的价值和理念发扬光大,把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发繁荣,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大跃进。

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儒家思想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可以有国界,但思想文化的价值没有国界,儒家思想在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关主题